1、2 二氯乙烷的危害与预防职业接触 二氯乙烷在工农业上的应用,历史悠久。早在 1848 年曾用作麻醉剂.往后用作熏蒸剂,纺织、石油、电子工业的脱脂剂,金属部件的清洗剂,咖啡因等的萃取剂及汽油的防爆剂等。目前主要用作化学合成(如制造氯乙烯单体、乙二胺和苯乙烯等)的原料,工业溶剂和粘合剂。由于使用广泛,产量较高,接触人数较多,职业危害也受关注。近几年以来在我国由于乡镇企业及特区涉外工业的进展,玩具厂中使用含 1,2-二氯乙烷作为粘胶剂(如“3435”胶和“硼溶剂 514”)日趋增多。有些工厂设备简陋,通风不良,卫生防护不足。工人在此种作业环境下工作,尤其是长时间连续加班,可有较大量的二氯乙烷接触。 二氯乙烷可经呼吸道、胃肠道及皮肤吸收。职业接触时,主要经呼吸道吸收。 临床表现1,2-二氯乙烷以呼吸道吸入中毒为主,意外误服中毒偶见报道。皮肤接触需要较大剂量才能引起中毒。不同侵入途径出现的临床症状基本类同。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胃肠不适、肝肾损害和粘膜刺激症状。1.急性和亚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多见于高浓度吸入或误服者。埋伏期短,一般为数分钟或数十分钟。病患出现头晕、头痛、烦躁不安、乏力、步态蹒跚、额面潮红、意识模糊,尚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胃肠症状。病情可突然恶化出现脑水肿.病患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抽搐及昏迷等。有的病患在昏迷后清醒一段时间,再度出现昏迷、抽搐甚至死亡,临床上应引为注意。起病数天后病患可出现肝、肾损害。吸入中毒者还可伴有流泪、流涕、咽痛、咳嗽等眼和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甚至肺水肿等。 近几年以来国内报道的病例.多属亚急性中毒。见于较长时间接触较高浓度经呼吸道吸入中毒的病患。其临床特点;埋伏期较长.多为数天甚至十余天;临床表现以中毒性脑病为主,肝、肾及肺水肿极为少见;多呈散发发病,起病隐匿,病情可突然恶化。中毒者一般不在班上发病。国内曾报道 1 例每天接触本品 18h,连续 5 天后突然起病,快速出现昏迷,呼吸抑制和癫痫样大发作。国外也报道过一工人因修理盛有本品和皂糊混合物的密闭容器而致中毒,入院时的情况并不严重,6h 后病情突然恶化,昏迷死亡。另外,少数重度中毒病患清醒后,可出现小脑共济失调、肌阵挛或癫痫样大发作,必须及时积极防治。 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在本病的死因中起着重要作用。-方面是本品引起了严重的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导致脑功能损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本品对血管内皮和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