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条超有用的污水处理运转实践总结1、曝气过度很不利于污泥培育的。微生物的量和源水中的碳氢含量有关,碳氢不足和难提高微生物数量,特意提高微生物数量将会使污泥老化,反而不利于出水水质。根据 F/M 值的大小,可以知道微生物数量是否太低,该值不大与 0.25,说明微生物数量不会太低。总结:一般的活性污泥工艺可以这样来大致评判,但对高负荷活性污泥工艺不适合,因为此类工艺的污染物特别大程度上是被污泥吸附并随剩余污泥排放而去除的,即 M 中也含有大量 F,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F/M 比和泥龄对运转控制没有多大的意义。2、出水水温不低于 10 度,微生物活性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污泥龄的准确计算公式:(曝气池的有效容积*污泥浓度)/(排泥量*回流污泥浓度*24),污泥龄是污泥在曝气池中的停留时间,是控制污泥是否老化的重要参数,此参数控制不好很难保证生物系统的正常运转。一般超过 30 天,污泥就有可能老化了。污泥龄偏低,由此生物活性增强,不利于在二沉池的泥水分离。总结:泥龄短的高负荷污泥一般沉降速率较快,其中高负荷污泥的沉降性能又比老化污泥好,污泥龄偏低的污泥其沉降速率介于以上两者之间。3、SV30 大于 50%,可能是丝状菌膨胀问题,小于 25%,上清液浑浊,夹有细小颗粒,有大量非活性类鞭毛虫(如侧跳虫、滴虫),则可能是污泥龄偏低的原因。总结:SV30 没有排除污泥浓度的因素,污泥是否膨胀可用 SVI 值作参考,污泥膨胀不一定是丝状菌过多引起的。4、若生物系统是低负荷运转(F/M 小于 0.15),溶解氧控制在1.5ppm 就足够了,这样可节电。总结:溶解氧的控制除了生化所需外,还要考虑污泥在沉淀池因缺氧而发生反硝化及尽可能保持回流污泥活性等因素,生物膜工艺的溶解氧还应该高些。5、控制低的溶解氧出水,可使微生物在沉降阶段,十分有利于微生物重新进入生物池首端后发生更好的吸附氧化作用。总结:曝气池溶解氧适当高些,可防止污泥在沉淀池发生反硝化,也有利于活性污泥重新进入生物池首端后发生更好的吸附氧化作用,所以曝气池出水端的溶解氧不能太低。6、水解酸化段可以将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物质,有利于后段有机物的降解。也就是说水解段的污染物质不易被微生物所降解。总结:与其说水解段的污染物质不易被微生物所降解,不如说是不完全的生化反应。7、SS 明显变大,原因很多,若短时间的变化,可能与负荷过大有关,长期的,周期性的变化,则可能与丝状菌膨胀和污泥老化有关。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