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编辑哲学初论 鲁迅不仅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和翻译家,还是成绩斐然的编辑出版家。他自从 1907 年 9 月留日时筹办期刊《新生》到 1936 年 10月离世总计 30 年,主编、参编过 20 多种报刊,例如《越铎日报》、《新青年》、《语丝》、《莽原》、《〈国民新报副刊〉乙种》、《奔流》、《朝花》、《未名》、《萌芽月刊》、《波艇》、《文艺讨论》、《巴尔底山》、《前哨》、《文学导报》、《十字街头》、《译文》、《太白》等;开办、参加过“未名社”、“朝花社”、“三闲书屋”、“野草书屋”、“铁木艺术社”、“版画丛刊会”、“诸夏怀霜社”7 个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十多套 40 多册丛书,如《乌合丛书》、《未名丛刊》、《未名新集》、《科学的艺术论丛书》、《文艺连丛》、《现代文艺丛书》、《奴隶丛书》、《艺苑朝华》与《版画丛刊》(国内外美术作品)、《朝花小集》等等。此外他还编辑了数种单册图书如《萧伯纳在上海》、《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草鞋脚》(合编)、《海上述林》等。这些书刊立意“惟在益人”,内容丰富新颖,封面版式大方简洁,插图丰裕精致,编审加工质量高,即使在今日也有许多方面是我们编辑人员学习的楷模。下面,就鲁迅编辑出版思想的几个主要特征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和“别求新声于异邦”鲁迅编辑创新有着自己的目标、方法和做法。首先,对刊物的名称反复思考精心选择,体现出创新的理念;其次,是内容有新意。他和刘半农、孙伏园等人 1924 年 11 月创办《语丝》,强调办刊宗旨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督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1925 年 4 月 24 日,鲁迅又主持创办了《莽原》周刊(后改为半月刊),他认为,中国当时缺少的是“文明批判”和“社会批判”,“我之以《莽原》起哄,大半也就为了想由此引些新的这一种批判者来,……继续撕去旧社会的假面”。“别求新声于异邦”,不仅在办刊物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思路、破旧立新,编译图书也是如此。采纳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中国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他的目的所在。鲁迅的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名称到创作法都是借鉴果戈理的小说,并应用在分析中国的人性和社会。他译完夏目漱石回忆老师的文章以后,就仿着写了《藤野先生》一文。另外,像从翻译《小约翰》到写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等,鲁迅主要是借鉴外国作品的形式、风格、技法来创作。翻译在鲁迅全部文字中占有很大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