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新文学批判的几个特点探究 论文摘要:鲁迅的新文学批判是建立在他的文化批判与社会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充满着一种严谨而深刻的理念,并由此而建构起一套富于自我特色的批判话语体系,主要表现为讲求常识、视野宽阔与关怀现实等多个方面。鲁迅的新文学批判文本也是开放的,包括了多层面解读的含混性与复杂性,对以后的文学批判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鲁迅;新文学;批判 假如与他的同时代人如茅盾、周扬、成仿吾甚至乃弟周作人等人相比,可以说,鲁迅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批判家。一则是因为鲁迅本人在主观上从来都没有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专业的文学批判者,或把文学批判作为自己的一项专门的事业去做。再者,鲁迅也没有像后来的胡风、沈从文、李健吾等人那样出版过一部纯粹的批判作品集。相反,他对于新文学的批判常常是任意而零碎的。除了为一些年轻的左翼作家如萧红、萧军、柔石、白莽等人的作品所写的序言外,发挥稍多的大概就属那篇写于 1935 年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了。此外,几乎再没有什么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而只是一些演讲、谈话或者随兴所至的小品文章,这些后来都被笼而统之地收入到各种集子里面,冠之以“杂文”的总名目。但所有这些,并不影响鲁迅的新文学批判自始至终都充满着一种严谨而深刻的批判理念,并建构起一套富于自我特色的批判话语体系。正是通过这些零零散散的文章,我们可以较为系统地了解鲁迅对于新文学创作的进展、趋向以及所取得成就的认识与评判。 由于鲁迅在现代文坛上主要是以一个“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小说家兼启蒙思想家的身份出场的,所以在考察其新文学批判的时候,有必要认识到:他的所有文学批判,都是建立在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的基础之上的。鲁迅一向反对那类“为艺术而艺术”的看法,而主张“文学是战斗的”,是“觉醒、反叛、抗争、要出面参加世界的事业”,是“引导国民精神前行的灯火”。早在1907 年,他就于《摩罗诗力说》一文里,热情地赞扬以拜伦、雪莱等人为代表的欧洲浪漫主义诗派能够“超脱古范,直抒所信,其文章无不函刚健抗拒破坏挑战之声”,并说它们“立意在抵抗,指归在动作”,“大都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之人,绵延至于无已”,“固声之最雄桀伟美者矣。”为此,他大声疾呼,在现代中国也迫切需要出现这样的“精神界之战士”,以努力砸碎这个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黑暗封闭的“铁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