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英国文学摩罗精神 “摩罗诗派”,19 世纪初期盛行于西欧和东欧的浪漫派,是以拜伦和雪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浪漫主义诗派,其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大力提倡想象,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英国摩罗诗人的诗歌作品,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勇于抵抗时俗、坚韧的战斗精神、思想进取、争取自由、追求解放的摩罗精神对青年鲁迅此后决绝地投身新文化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鲁迅的具体创作当中也不乏有受到摩罗精神影响的痕迹,本文旨在以英国摩罗诗派代表诗人拜伦、雪莱为例,对鲁迅创作思想,作品艺术及个性培育方面所受的摩罗精神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究。 一、鲁迅作品思想的摩罗精神 为了改造中国国民劣根性,鲁迅努力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阅读了大量西方文艺作品,对积极的浪漫主义文学十分推崇,鲁迅热情地赞扬“不为顺世和乐之音”、“争天抗俗”、“不克厥敌、战则不死”的摩罗派诗人。鲁迅的作品思想也明显受到了英国浪漫主义摩罗精神的影响。 (一)浪漫主义情结。 鲁迅作品思想中充斥着英国摩罗诗派的浪漫主义幻想,随处可见作品中浪漫主义思想的的渗入,第一篇纲领性论文《摩罗诗力说》中,极其全面阐述了当时欧洲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裴多菲、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人的思想与主张。他对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度赞扬与热情提倡始终贯穿于这篇著名的论文当中。积极的浪漫主义文学最重要的特征即是对于理想信念的执着与追求,以个人为单位号召全体人民奋起抗敌推翻暴力反动的封建统治。拜伦曾经高唱“只有革命,才能使大地免于受到地狱的奸淫”。[1]这正迎合了青年鲁迅主张抵抗的革命意识。19 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两位具有代表性的摩罗诗人拜伦、雪莱对鲁迅影响巨大,在日后鲁迅的创作中留下鲜亮的痕迹。拜伦在他的诗作《东方叙事诗》中塑造了一系列敢于反叛、积极进取的英雄人物,被称为“拜伦式的英雄”,“他们以挑战示威的态度,以异样的勇敢和热情,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毫不妥协的精神,或报复或抵抗社会的专制和压迫。”[2]这与鲁迅此后塑造的一系列丰满的个人与社会严重对立的英雄形象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其作品《过客》、《这样的战士》、《秋夜》以及《奔月》等作品都曾出现过这样的战士,他们是孤寂的“精神界之战士”、“任个人而排众数”,[3]积极地抵抗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陈鸣树也曾指出,1903 年鲁迅所作的浪漫主义传奇《斯巴达之魂》,无论是从从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