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讨论论文 正式玄学:何晏王弼的贵无论玄学。 我们今日讨论一位哲学家,主要应该着重于他的著作而不是生平。因为著作是他思想的记录,是他把自己的个性完全融化在普遍性的结局,也是他之所以成为“理性思维的英雄”的本质所在。而生平则不过是体现了他的非本质特征,一种无法超越的特别的境遇。关于何晏王弼的生平略去不论,总之暗淡无光。但是他们独创性的思想却影响深远,甚至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玄学思潮,完全有资格配得上黑格尔在《哲学讲演录》导言中说的“理想思维的英雄”的称号。 在贵无论玄学的建立过程中,何晏作为提倡者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他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汉代神学目的论和元气自然论的本体论的哲学思想。例如他在《道论》说: 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故能昭音响而出气物,包形神而章光影;玄之以黑,素之以白,矩之以方,规之以员。员方得形而此无形,白黑得名而此无名也。 “有之为有,恃无以生”,这个命题承袭了汉代宇宙生成论的传统说法,而以“无”作为“道之全”则是玄学独创性的命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从宇宙生成论到玄学本体论的关系。 何晏及后来的王弼都特别强调天下殊途同归,百虑而一致,他在解释孔子的“予以一贯之”时说: 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而一知之。(《论语集解·卫灵公章注》) 为了适应玄学初创的需要,何晏着力于确立本体比现象更为根本的观点,因而把圣人的人格提到半人半神的高度,和常人完全对立,以致于它最杰出的弟子也不能理解。在谈论本体时却遗忘了现象,在谈论现象时又丢到了本体。再解释《老子》上,只是把纷然杂陈的众多现象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这就既不能圆满解决贵无论玄学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也无法全面解释,《老子》。还有他因为“不解《易》九事”没有写出关于《周易》的著作,屈服于象数派易学。尽管何晏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贡献还是主要的,并且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是他豁达大度虚怀若谷,把未完成的工作真诚地让给王弼去做。《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 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之论》 何晏注《老子》未毕,见王弼自说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复得作声,但应诺诺。遂不复注,因作《道德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