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环境保护监管系统设计讨论 摘要: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航空遥感监测技术与地面监测手段强有力结合,以环保信息的一体化、定量化、实时化、自动化、网络化及智能化为目标,设计构建天地一体化环保监管系统,实现高速公路建设期环保监测和管理模式的跨越式进展。系统由地面环境监测系统、卫星遥感监测系统、环保监管中心和大数据平台组成,实现对公路沿线难以到达区、信号难覆盖区施工阶段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实时监控与定量评价,并首次探究建立地表创伤面模块,形成建设期独特的技术方法体系、分类标准及数据处理与分析中心,最终达到高速公路建设期环境保护实时动态监管的目的。 关键词:高速公路建设期;天地一体化;物联网;环境保护;监管系统;卫星遥感监测 据交通运输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 14 万 km,位居世界第一。伴随着公路的高速进展,公路及其对周边区域的环境影响也随之凸显[1]。目前,我国交通产生的污染占污染总量的 20%左右,并且将很快超过工业污染而成为污染的最主要部分,控制交通污染迫在眉睫[2]。高速公路建设期是对环境影响最大且最为多变的时期,如不及时实行有效措施,将会对沿线造成不可逆的环境破坏。清理施工场地或开通道路时可能清掉珍稀或值得保护的植物,施工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景观破坏以及噪声、水、大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目前公路环保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建设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后的“三同时”竣工验收,建设期的环境保护非常薄弱,管理不法律规范,致使引起的环境问题突出[3]。需要有效控制高速公路建设期带来的环境问题,顺应技术领域进展的新要求和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的新形势。高速公路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大量讨论[4]。然而大多数讨论都是基于传统的实地采样方法和定性评价[5-7]。随着遥感技术成为全球对地观测的有效工具[8],90 年代起遥感技术逐渐应用于公路环境问题的相关讨论中[9-11],但建设期讨论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大气、水、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及环境管理等方面。涉及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等生态敏感区的公路建设期环境保护、植被恢复及取弃土场、弃渣场及混凝土搅拌场等临时占地及大型临时工程连续动态监测和定时环保监管的讨论仍为空白。近些年,国内水、气、声地面自动监测系统快速进展,技术方法相对较成熟[12-13]。然而公路建设期仍以人工监测方法为主,采纳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