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 BOT 项目前期投资控制实践 摘要:2024 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国家进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多项指导性文件,积极推动以 PPP 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BOT 作为 PPP 的代表模式,其仍具有鲜亮的实践意义。本文试着从财务管理方面着眼,从投资人的角度出发对高速公路 BOT 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筹备阶段、实施阶段初期的投资控制提出个人实践见解,供同业者参考。 关键词:项目决策;项目实施高速公路;BOT 项目 作为基础设施建设 PPP 模式的重要形式,其运作一般分为:决策阶段、设计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前准备阶段、运营阶段和项目移交评价阶段。本文所述项目前期指决策阶段至施工阶段初期,实践中划分为决策阶段、筹备阶段、实施阶段初期。项目前期的每个阶段投资控制目标和风险均存在不同,应对风险投资人应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和针对性的投资控制管理。 1.项目决策阶段 项目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方案的过程,其主要依据是项目可行性讨论报告。在我国高速公路投资市场可行性报告一般由政府相关部门在项目立项后,组织设计咨询单位进行编制。该报告是投资人参加项目进行投标的第一手资料,如何依据该报告对项目进行推断决策,笔者认为应关注如下事项:1.1 积极参加可研编制。由于投资人与政府对项目的角度和关注点不同,政府更多的关注是项目的社会效益和招商完成项目投资,而投资关注的更多是项目投资效益,受此影响政府编制的可研可能会对投资人的投资推断产生一定偏差。在当前 PPP 模式下,投资人有望参加项目前期工作,因此应积极制造条件参加项目的可研编制。1.2 务实开展实地踏堪。可研报告是对项目的概述,为加强对项目的直观、客观推断,应着手安排实地踏勘。踏勘中应重点做好线路踏堪和交通量的实地观测。1.2.1线路踏堪一是查看线路设计的合理性和可优化性;二是收集项目征地拆迁的第一手资料;三是推断线路是否存在可替代或竞争项目。1.2.2 交通量实地观测。一是对项目线路区域实际日交通量和车型进行观测,二是对沿线区域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解,以提供经济模型测算。1.3 谨慎做好经济测算。项目投资效益是投资人关注重点也是决策基础,以可研报告为基础实践中应重点关注投资估算总额和财务评价。1.3.1 核实人工成本和征地拆迁金额项目投资的初步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