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 BOT 投资项目中的风险及对策 摘要:在高速公路投资项目中,风险预判与控制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该文从中国高速公路投资主体的变化、高速公路投资中的一般风险评估出发,分析了现阶段高速公路 BOT 投资项目中,未被发现或不太重视的几个重要风险,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速公路;投资;BOT 风险;对策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展,高速公路建设也经过了从开始、加速、巅峰到逐步平稳的进展历程,目前,国家干线网已经形成,高速公路建设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投资多元化为主体。随着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断延长,政府债务也不断增加,为了减轻政府债务,高速公路投资中,BOT 项目越来越多,大型国企也不断加入到高速公路投资活动中。对于大型企业,如何应对和控制 BOT 投资中的风险,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1 中国高速公路投资主体的变化 自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长 20.5km 的沪嘉高速公路于1988 年 10 月 31 日建成通车以来,中国高速公路经过了从无到有、从东到西、从线到网的进展历程。基于“不断吸纳公路建设资金,缓解公路需求与公路供给不足的矛盾”的公路政策进展主线,高速公路投资体制也经历了不断变化,归纳起来可分为政府主导和多元化主体两个阶段。 1.1 政府主导阶段的项目投资 以制度变迁为分析视角,政府主导下的公路投资主体变迁可分为 3 个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资金来源为政府的无偿拨付;在事业性投资体制下,公路资金来源为国家与地方政府共同征收的“两费一金”;在道路收费制度下,资金来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主导下的集资与借款。中国最先开始建设的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就是从道路收费制度下,以集资方式筹集资金开始的。 1.2 多元化主体阶段的项目投资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进展,公路行业对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经营权转让与股份制下的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公路建设投融资模式在公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中国高速公路各个项目的投资者中既有本地的大型施工企业集团,也有中央部属和外地的企业,既有专门从事基础设施投资和资产经营的国有投资公司,也有实力较为雄厚的民营房地产开发商和上市公司,充分体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据统计,2024 年中国主营业务包括路桥收费项目的上市公司为 19 家,此后,许多效益较好的高速公路也纳入上市公司。当前由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信贷市场贷款紧缩,各地进展面临资金瓶颈压力再度增大,地方政府深化与资金实力雄厚的央企合作,扩大固定资产投入,以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