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去行政化背景下绩效管理工作思考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行政化管理的主要弊端和去行政化的内涵、手段。在此基础上,深化剖析了高职院校在去行政化过程中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包括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最后提出了绩效管理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去行政化;绩效管理;解决对策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是由地方政府举办的地方性公办高校。因此,在管理体制上沿袭了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模式。虽然行政化管理对于处于初创阶段的高职院校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不断进展,行政化管理的弊端逐渐显现,不再适应高职院校的进展需要。在此背景下,去行政化已成为高职院校转变管理方式的主要趋势,也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行政化的弊端,然后比较分析去行政化的内涵和手段,最后围绕高职院校去行政化过程中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绩效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高职院校行政化管理的主要方式及其弊端 高职院校行政化是指在办学实践中,高职院校根据政府行政机关的工作逻辑,设置行政化的组织结构、采纳行政化的管理模式,突出行政权力的决策作用。高职院校行政化可以从内外两个层面理解:一是外部行政化,主要是指上级政府部门对高职院校的强势干预;二是内部行政化,是指高职院校本身的行政权力绝对权威性,导致学术权力边缘化。在具体表现形式上,高职院校行政化可以分为管理体制行政化、组织机构行政化、内部管理行政化。 (一)管理体制行政化。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直接受到上级政府的直接管辖,上级政府部门对高职院校采纳行政指令绝对领导的方式,最终树立起政府部门行政权力在高职院校内部的绝对权威性。另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高度重叠,管理权力绝对集中而又缺乏制衡体系,使学术管理沦为行政活动的延续和修饰。 (二)组织机构行政化。因受上级政府领导的缘故,我国高职院校为了对口开展相关工作,在办学实践中设置了与政府部门类似性质的内部机构,从而导致学校内部的各项工作开展丧失独立性,成为披着高校外衣的“行政单位”,这也导致校内老师不能有效参加学校管理,参加决策。 (三)内部管理行政化。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的行政化,必定导致内部管理的行政化。所以,虽然高职院校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现代管理制度,但是在实践中依旧是沿用传统管理制度。例如,传统的身份管理式用人制度、“大锅饭”式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