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传统人事管理转变途径探究 [摘要]随着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表现出更广泛的需求,高职院校的进展与建设也更多地得到了社会的重视,在高等教育中也占据了一定的贡献比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想顺应社会的要求培育更多的高素养人才,就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下抓手。目前依据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国内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还在沿用比较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整个高校内部教职工人员的招聘、培训、调动、退休等过程中相对而言都缺乏存在科学性的缺失。如何加强建设适应时代进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推动高职院校的进展,亟须得到深化的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人事管理 在经济社会快速进展的大环境下,社会对整体成员的素养要求日益驱升,高等教育的竞争随着变得非常激烈。一方面高校的一切活动依赖于人力,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和相互协调,都是基于这些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工作个体之间的协作能力以及各人员在自我工作岗位上的适配程度。另一方面老师作为高职院校工作开展的主要活动者,为高职院校的建设进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实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在针对老师和其他相关工作人员的人才培育和分配管理方面做出更深层次的系统建构,真正做到对高职院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基础性的建设。 一、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认识不到位。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基本上是来源于中转提升到大专,或者是由成人高校改制成为高职院校,虽然成了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其内部管理机制并没有跟上,很多管理理念仍然遭受着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内部仍然停留在人事管理的管理体制上,在对老师的管理方面还停留在对“人”和“事”上的管理,对教职工的管理模式只停留在教学任务的完成度、科研论文的开展率,并没有真正的切实全面进展教职工。另一方面没有整体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观念,在管理过程中没有第一时间建构整个指导思想,导致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中局限在单个个体的狭窄性管理方式,模糊了人与人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关系,以及环境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过程中对人产生的干预以及影响。在这样的人事管理模式下,难以开发出高职院校自身的人力资源,同时在留人、育人方面也受到了限制。(二)缺乏对教职工的适应性管理措施。国内高职院校目前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工作,大多数还没有建立起来完整的制度,没有一定的选拔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