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一、高职模具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表征 (一)合理的课程结构 从不同层次分析,课程结构:一是指不同层次、类型课程间的比例及纵横关系;二是每门课程内容结构。宏观层面,主要从课程形态结构、课程门类、课时比例来阐述宏观层面课程结构的合理性问题。1.课程形态结构。课程形态结构是指不同层次、类型课程间的纵横关系,包括课程的排列顺序、课程的类别。课程根据职业进展的逻辑规律进行合理组织,遵循再现、重组、迁移和应用这一职业能力形成的过程规律构建课程体系框架。建立在“技术是科学的应用”“实践是理论的应用”这两种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结构模式已不适用于职业教育。具体说来,模具专业的课程不再是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理论再到技术实践的顺序展开,而是尽可能地与工作结构结合起来,采纳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结构为优化的选择。假如以专业课程、综合专业课程、学科课程为例,这几种类型课程排序如下:(1)在专业课程中,“应当先开设综合专业实践课程,包括见习、学徒实习、独立实践等几门课程,这几门课程应当从见习到独立实践逐步展开;”(2)“学科课程应当安排在最后开设,其功能在于扩大学生的经验范围,促进对技术实践过程的理解。”[1]2.课程门类的工作相关性。采纳任务模式划分课程门类,将核心课程围绕工作过程知识设置课程门类,即开发项目课程或学习领域课程,如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领域的不同进行模块化,依据学习者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以产品、项目、案例、任务为主题确定教学课题。现以岗位“塑料模具设计”为简例,见表1。依据学习情境的难度及内容安排学时,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指导,学生进行理解和具体操作,以“学习情境”为主,加以理论知识的学习,如职业素养方面的知识及模具工艺方面的知识,以此掌握模具设计这一模块的知识,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可以进行不同数量学习领域模块和不同学习领域模块的学习,以能满足工作岗位需求为目的,实现学习、工作就业有效对接。3.课程门类的缩减。课程门类设置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学习精力和时间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注重专精职业能力的培育,就某一两个工作岗位来开设相关课程,以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使其掌握的知识、能力能够满足某岗位工作任务需求(如图1所示)。图1模具人才培育模式与就业机制学生甲所学的课程是面对模具设计、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