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讨论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受教学条件、环境和师资水平的限制,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不足。教学过程仍以老师和课堂为中心,进行“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继续“按部就班”地以形式化、记忆型的方式进行学习,以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形式评价学生的学[1]习情况,缺少过程性评价与信息反馈。这一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忽视了对学生制造性思维及综合能力的培育。目前高职院校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多采纳的教学模式为:老师现场讲解,然后布置实验作业,以递交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记分。由于学生数较多,解剖实验教学内容相对信息量较大,导致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课后老师以打分形式对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也无法真实有效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更无法对该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及沟通。另外,该传统评价方法和形式缺少弹性和激励,无法促进学生学习,也无法获得学生对老师教学方法的感想,无法对老师改进教[5]学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实际教学过程中,记分是有利于量化学生成绩和老师教学效果的,但是打分方式不能有效反映师生的相互沟通以及学与教的反馈,而形成性评价注重指导和改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及时反馈评价信息,通过常常性的测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改进老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在高职院校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改进教[2]学方法和手段,尤其应重视形成性评价的应用。 1 形成性评价概念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评价学家斯克里文(M.Scriven)[3]提出了“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教与学而进行的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改进,强调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旨在通过常常性的测评,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改进老师的教学水平。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进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育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视师生沟通。在形成性评价中,老师的职责是确定任务、收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