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国学教育教学探讨 摘要:近百年来,国学进展经历了曲折的进展道路,国学教育在高等院校中的地位也可谓起起伏伏。基于国学教育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之基础,本文针对国学教育的进展之路,影响因素以及进展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等院校;国学教育;教学讨论 一、国学教育的进展的曲折之路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的文明史,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自幼儿园至高等学府的“必修科目”,国学教育需要保持传承的延续。西方文明要学,传统文化更不可丢。近代以来,随着我国国情的跌宕起伏,国学教育也经历的生死轮回。总结近代以来的国学进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 世纪 20-40 年代末,属于国学教育意识的初兴起时期,人们摆脱了洋务运动以来专注于学习西方文明的偏见,开始注重探究国学的深邃精神,出现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章炳麟(章太炎),梁漱溟,胡适以及南怀瑾等国学大师,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传承与贡献功不可没。第二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末-80 年代初,属于国学教育受损失最严重的时期。特别是在 1966-1976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时期,国学精粹几乎被损失殆尽,国学大师也损失不少,中国传统文化进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国学教育止步不前。第三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末中期以来,国学教育意识重新被唤醒。甚至将国学教育上升到了国家命运的高度,国学教育层次和水平得以修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在国内得以传承,在海外还建立了例如孔子学院等传承中华文明的教育机构。中华文明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与欣赏,国学教育有了深厚的传承基础。高等院校作为培育精英人才的学府,对于国学教育的传承与进展义不容辞,如何引导我们的年轻人正确客观地认识国学的博大精深,重视国学素养的自我提升,是摆在高等院校面前的一项重任。 二、近代以来国学教育命运多舛的反思 本文认为,近百年来国学教育的进展主要受以下几点因素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因素 高等院校国学教育的进展离不开宏观的历史背景的影响,国运昌则国学扬,国运衰则国学弱。民国期间,高等学府出现了诸多的国学大师,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国力弱的历史大背景,注定了此种辉煌只能昙花一现,要想保持下去,不断涌现国学奇才实为困难,诸多国内军阀混战、国际日本侵华、列强环伺等不利条件限制了国学教育的进展与传承。 (二)教育组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