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如何利用民族音乐资源 一、中国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学资源现状 中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为标准开展教学工作,从大纲、教学目标、教程安排、教学内容等各方面全部参照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之所以参照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原因在于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成型早,更加系统化、规模化、条理化。西方教育界对音乐教育更加重视,从事音乐教育理论讨论和开展音乐教育的专业人才众多,故西方音乐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和成熟。反观中国民族音乐,尽管起步极早,7000 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和流传,然而直到近现代也难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理论体系。不仅从事民族音乐专业讨论的人才数量相对稀少,而且民族音乐也难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仍然局限于民间自娱自乐式的演唱和传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成为了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主阵地,西方音乐理论俨然成为了中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权威和主体。尽管部分高校在音乐教育课程规划中安排了民族音乐的学习,却常常只限于音乐鉴赏,并不属于正规课堂教学中理论式学习的主要内容。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角色明显成了配角甚至龙套,不仅没有形成法律规范化的成熟体系,而且越来越碎片化、边缘化、点缀化,甚至在少数高校音乐教育中彻底消逝了。 二、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及与高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1.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民族音乐作为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局限于娱乐和欣赏的范围,更重要在于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世界各族人民都是“伴歌而生”的民族。我国的民族音乐,尤其是各少数民族音乐往往与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和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密不可分。从远古时起,中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就有了《采茶歌》《洗衣歌》《采薇曲》等歌曲,甚至在行军打仗时也有了《兰陵王入阵曲》之类的战斗歌曲。民族音乐不仅存在于民间,也进入了“殿堂”,我国古代诗乐一体,《诗三百篇》与汉魏六朝乐府诗大都是合于音乐而可歌唱的,“乐府”即为汉时政府音乐机关的名称。到了唐宋时期,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词类别之一的“词”就是歌曲,宋词最初的名称即为“曲、曲子、曲子词、乐章、琴趣、歌曲”,唐宋之词,即为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当时新兴乐曲主要就是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及至近现代,中国民族音乐中更有《茉莉花》《康定情歌》《梁祝》等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