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群体情绪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日益重视,高校辅导员群体迅速进展壮大起来,多重身份的角色定位也给辅导员带来了较大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而近年来高校的管理层的重点依旧是放在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上,而忽视高校辅导员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也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加强对辅导员群体的情绪管理,并实行相应措施维护其心理健康。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情绪管理 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辅导员群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参加者,是大学生心智成长的导师,也是跟大学生关系最亲热的直接管理者,对其成长有着潜在的深远影响。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扮演着班级管理者、学生活动筹划者、生活习惯引导者、心理问题协调者等不同的角色,对高校辅导员各方面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相应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因此,当前辅导员群体的心理情绪问题日益突出,理应得到高校管理者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情绪管理的内涵 情绪管理作为现代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管理方法之一,是在管理科学进展的进程中,通过对人类情绪的漠视到关注,再历经重新认识,直到如今愈发重视的转变过程中,逐步确立进展起来。尤其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丹尼尔•戈尔曼《EQ》的出版,引起了公众对“情绪商数”(EotionalQuotient,缩写为 EQ)的关注和讨论热潮。讨论者形成的一个共识就是: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 IQ(智力因素),而是 EQ(情绪因素),前者只占 20%,而后者要占到 80%。暂不管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但是可以看出情绪因素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戈尔曼认为,情感智商包含了自制、热忱、坚持以及自我驱动、自我鞭策的能力,主要包括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他认为,高情商者,表现为有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丰富而稳定的情感、稳定持久的注意力、坚强的意志品质、完整和谐的人格特性、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及面对挫折和失败的良好承受能力等。综合各方观点,情绪管理可以被认为是个体通过有意识的自我控制,了解并掌握自身的正负面情绪,较好地理解和反馈他人的情绪,促进并完成良好人际关系沟通的过程。 二、高校辅导员群体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及影响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活动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作为出发点考虑全局的工作,从而忽视了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