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办事业后勤改革建议 【摘要】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自办事业后勤如何正确认识自身进而确定下一步的改革进展路径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高校自办事业后勤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自办事业后勤;后勤管理 高校后勤经过近 20 年的改革,直至当下,并存着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自办事业后勤、自办与外包结合的混合后勤、全外包后勤。自办事业后勤模式在当前后勤社会化方向明确但深化改革具体政策不明晰的情况下出现进一步增强的趋势,不少的学校将改革初期管办分离的甲乙方合并成立事业编制的后勤保障部,其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高校自办事业后勤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问题。学校后勤服务保障项目大多需要招标,要求承担单位具备独立法人资质。自办事业后勤无独立法人资质,难以承担校内原可承担的项目,使收入减少、市场缩小。(二)人的问题。1.人员补充问题。后勤人员结构性矛盾突出,急需补充高素养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由于体制、机制等制约,补充困难。2.人员稳定问题。实现社保全员覆盖资金缺口大,导致劳动纠纷不断,外聘核心人员稳定难,制约了人力资源活力的激发。近年来很多学校大幅度提高校内职工收入、发放改革性津贴,而自办事业后勤无资金同步跟进,后勤在编职工与学校同职级人员相比收入差距拉大,影响员工对后勤工作的认可度和归属感,队伍稳定压力大。(三)财务问题。事业后勤立足校内,以社会效益为重,以保障能力、服务质量和挖潜节支为主要考核指标,不从事盈利性业务,收入来源有限,资金紧张,进展受限。(四)资产问题。资产产权属于学校,基础设施的新建、改造、维修应由学校承担。实际运行中,由于缺乏明晰的主体责任方,后勤为保证工作平稳,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改造,而资金难以返还,减少了后勤可用资金。(五)新服务项目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物流技术的高速进展,新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层出不穷,师生对这样的服务使用热情很高,比如移动支付等,但是受制于事业单位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开展缓慢。 二、高校自办事业后勤存在问题分析 对问题深层次分析,主要有自身先天不足、政府导向渐进、社会环境影响、校内需求变化等原因。(一)自身先天不足。1.体制无改革创新。体制没有实质性突破,后勤仍为学校下属事业部门。2.资产产权不清楚。资产产权属于学校,后勤无权处置,但资产在具体保障服务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