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探讨 摘要: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仅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传统的教育方式一般都是老师“专制型”的教育模式,对于学习美术的学生来说,最初的“复制式”临摹是必要的基础练习。但假如高校美术教育依旧沿用这种“复制式”临摹,那么对于学生艺术灵感的培育将是一种“扼杀”。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高等美术教育;主体意识;突破传统教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机制一直以来比较严格,为了使学生拥有更多的教育选择机会,很多老师和家长会建议学生选择美术专业。教育选择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进展和专业人才的培育,起到了比较大的推动性作用,也为许多在艺术方面有才华的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天赋培育和进展。但一部分美术专业的学生在进入高等美术教育后,依旧无法摆脱中小学时的美术学习习惯,没有自己的创作特点,至今处在临摹状态。通常美术专业的学生都经过基础美术培育,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术。作为高等美术教育,主要任务是培育学生的主体创作意识。本文主要探究高校美术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对培育自身在美术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单一化。在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美术教育在形式上比较自由灵活,但本质上还是无法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美术教育在内容的传播中还是局限于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高校美术教育缺乏与时代相一致的教育内容,高校美术教育的生命力无法体现。美术作为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进展,假如将美术脱离实际,就无法表达出美术在一个时代中的意义。文艺复兴时期之所以成就了许多优秀的画家,正是因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各种文艺思潮不断涌现,画家们融入时代的脉搏,倾听时代的声音,并用画笔一一记录。欧洲著名的现实主义版画家,雕塑家科勒惠支描绘的《面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儿童与妇女饥饿形象的代表。画中两个饥饿的孩子拉着母亲啼哭着要面包,但无可奈何的母亲只能侧过身子。寥寥几笔就将因战争而处在苦难中的妇女儿童形象跃然纸上。科勒惠支用艺术视角与现实相结合,通过画作将战争的罪恶揭露的一览无余,这幅画至今都影响着人们对战争的厌恶。 (二)实践中培育高校学生美术教育主动意识。作为高校美术院校,应该多给学生外出实践观察的机会。大部分接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