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绩效工资与设计诠释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老师绩效工资的论述,阐述了高校老师绩效工资的特点,分析了影响高校老师绩效工资的因素,并由此设计了绩效工资的模型。 关键词:高等院校、绩效工资、收入分配 2024 年人事部财政部发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通知及实施办法》,提出要大力推动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更好地提高事业单位的公益服务水平。在近三年岗位工资改革的基础上,2024 年 9 月 2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 2024 年 10月 1 日起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从2024 年 1 月 1 日起,在高等学校等其他事业单位实施。高校在国家政策指导调控下,建立起符合高校自身特点和进展需要,体现岗位绩效的激励工资新模式。 目前,国家对高等学校岗位设置实行宏观调控,分类指导,分级管理。首先由单位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填写岗位设置审核表;然后由主管部门审核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最后由单位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高校在岗位设置的基础上进行制定学校绩效工资政策。为了能制定有效而成功的绩效工资政策,高校非常关怀在绩效工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一、绩效工资制的内涵 绩效工资是高等学校教职工进行激励的重要手段,目前,绩效工资又可称为激励工资,可变工资等,是整体或部分地与个人、团体、组织的业绩直接相联系的薪酬,是将组织目标与个人行为,组织需求与个人需求协调统一的杠杆,是影响个人行为的重要因素。高校老师在教书育人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希望通过已经取得的业绩而得到相应的酬劳。而绩效工资关注的正是老师的行为结果和贡献,它的实施将有助于老师实现自身价值目标。 要实现高校等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由原来的“身份管理”,向现在的“岗位管理”进行转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起与相应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在健全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高校应该围绕科学设定绩效工资和加强绩效沟通的核心问题,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稳步有效实现工资改革目标。 二、绩效工资实施的基本原则 1.实施的基本原则是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推动教职工个人的全面进展,真正把教职工放在学校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进展好广阔教职工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定选择;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处理教职工内部矛盾,才能更好地激发教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