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目的异化及矫正 [摘要]高校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育人、塑造人,是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其他能力,但现实却是将学生培育成了为获得分数而学的应试者。大学中为分数而学,其表现形式与中小学有差别,主要表现为看重 60 分和追求高分。高校教育目的的异化,其危害是降低学生的学习动力、抑制学生能力的提升、造成资源浪费和阻碍创新。要矫正异化的教育目的,就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育人观,认识到实施应试教育的危害;教育管理部门要下放权限;高校自身则要改革管理体制;要改革高校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育目的;高等院校;唯分数论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育人、塑造人。但在实际进展过程中我们却脱离了这一目的,仅仅是将学生培育成为应付考试、获得理想考试分数的应试者。高校(本文仅谈高校本科教育的情况,其他层次的高校学历教育不予涉及)是一个培育人才的场所,有其明确的教育目的,但这个目的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异化了,结果国家、社会和家庭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效果却不明显。 一高校教育目的存在异化现象 在现代社会,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处于年幼、年轻时期,主要是接受教育的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工作的阶段;第三阶段主要是退休休养阶段。人生的第一个阶段,除了在家接受家庭教育外,绝大部分人都要接受学校教育。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着教育目的异化的现象———学生仅仅为了分数而学习,老师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一个好的分数。在分数之外的要素,就很少或根本不考虑了。在中小学,由于存在升学的压力,高中、大学以及部分初中在录用新生时,往往也要以分数取人,学生以夺分能力的高低进行相互竞争,因而在中、小学校中较多地存在教育目的异化的现象,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小升初”“中考”“高考”时获得一个好的分数,以便上更好的中学、大学。为了进入理想的中学或大学就读,就要获得高分,学生只有掌握解题技能、熟悉教材内容,才有可能如愿以偿,因而中小学生会注重获得高分的技能和方法,而将教育的原来目的抛弃掉了,即形成了教育目的的异化,将受教育的目的仅仅看成是获得高分。高校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继续和进展,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部分。大学的教育目的也是为了培育人、塑造人,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人的各种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着意培育有能力、有文化、有思想、有体能的劳动者,使其更好、更顺利地在未来的工作岗位开展工作。大学生应该重视自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