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师职称机构优化论文 摘要: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使高校也正在向市场转化,高校老师的职称晋升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管理体制,深化高校老师的职称改革,优化职称结构是被很多学者和人事管理人员常常提到的。但是要在改革和优化的基础上,防止出现高校老师盲目的粗放型“高职化”倾向。 关键词:职称改革;高职化;职务评聘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正在向市场转变,深化高校老师的职称改革,优化职称结构,已不是什么新话题。笔者认为,高校老师的职称改革依旧成效有限,优化职称结构很多方面停留在纸面上。为什么职称改革会如此之难,结构为什么如此难以优化。关键问题何在?围绕这个问题,谈谈几点看法。 一、职称改革问题的起因 我国原有的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与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进展水平、社会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一种相适应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制度必定要向以市场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制度转变,作为人事管理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职称制度,也必定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职称一词,源出“职务的名称”,最初是表示一个人的职务,但并不一定代表其水平、能力和贡献等。 但职称作为一种制度,其内涵已远远超出“职务名称”所能表达了。根据《科技进步法》的规定,在今后一系列实际上将要实行的职称制度中,其思路和实际做法与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所期盼的所谓“没有指标限制,人人皆可拥有高级职称”的评聘分开制度相差甚远。因此,职称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本质上职称本身具有这样一些特性,如:一旦拥有,终身享有;相同的职称,评定的标准相同,不应因地区、单位、民族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应该没有数额限制;与使用无关,人人可以参加职称评定等。然而,严格地说,我国的职称制度改革,无论是 1983 年的职称评定,还是 1986 年以来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都有很深的计划体制的烙印。 二、国家和高校在改革高校老师职称晋升制度 优化高校老师的职称结构的过程中,主体究竟应该是谁?从社会生产理论来看高校老师的职称评审晋升制度,在经济学上,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标志是经济增长靠投入增加,这叫粗放型(或外延)增长;假如靠效率提高则称集约型(或内涵)增长。在高校职称制度也同样适用。衡量一所高校师资水平的标志,理论上都是看高校老师职称结构中高职比例的高低,假如师资队伍水平是靠不断增加高职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