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师兼职辅导员角色定位与调试 摘要:老师兼任辅导员,同时扮演教育者、讨论者、辅导员三种角色。然而,多元角色规定的各种行为法律规范之间可能会发生冲突,导致老师难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从而影响教学、科研、教辅工作的效果。兼职辅导员要从提升个人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营造良好师生关系、协调教学科研与辅导员工作的关系等方面做出努力,扮演好自己的多元角色。 关键词:兼职辅导员;角色定位;多元角色;角色冲突;角色调试 一、问题的提出 保证每个人在起点上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高考,作为一项教育和社会制度,在选拔社会精英、维护社会公平和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 1999 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对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我国高考扩招政策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贯彻落实。在 2024年,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总指数均呈现出稳定的逐年上升趋势,当年报考人数 975 万人,录用人数 790.99 万人,录用率为81.13%,与 1999 年录用人数 159.68 万,录用比例 55.44%相比较,有巨大的进步。任何一个角色的扮演都是由特定的社会需求所决定,并随着社会进展而发生变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与人民政权建设及高等教育事业的进展同步进展的。然而,伴随着本科生人数和讨论生人数的激增,专职辅导员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学生的需求,于是许多高校实行了兼职辅导员制度。兼职辅导员主要来源于专任老师、高校机关工作人员、在校学生三个群体,由此形成了兼职辅导员制度的三种模式。兼职辅导员在兼职岗位和本职岗位上面临着角色的冲突,要实现角色的合理定位需要兼职辅导员制度的健全和辅导员的自我调适。对于很多刚刚工作的青年老师来说,他们多数需要承担兼职辅导员的角色,那么,他们的角色定位、冲突、实践又有哪些具体的特点呢? 二、角色定位 生活在现代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会在不同的社会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是指处于特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根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基于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人们对其角色有相对确定的理解和期望,而个人则根据固有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法律规范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社会之所以要对特定社会地位的人做出行为模式的规定,就是希望他根据这一行为模式办事。这种希望,被称之为“角色期望”。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进展,高校辅导员这个角色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日益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