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的特色及启发 一、台湾地区高校创业教育学程化的缘起 台湾高校的创业教育最初是从创业课程开始的,但到 1990年代末期就出现了“学程制”的教学组织方式,并呈现进展趋势。整体来看,台湾高校创业教育学程化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台湾高校在变化了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对高校的教学组织方式所进行的改革与实践。这一脉络可以追溯到 1990 年,当时元智大学的许士军教授提出了区分“学系”与“学程”的设想。2024 年在“技职英语文教育政策论坛”上,他再次阐述了这个观点,认为现代社会专业人才应具备跨领域能力,但传统大学系所组织不合时宜,不少大学推出“学程”,就是为反映对时代人才需要的一种因应方式。[3]。以“学系”为教学组织单位是台湾高校的传统模式,即在校内分设几个学院,学院下面再设立独立的学系和讨论所,每个系所都是一个独立的专业领域。这种教学组织方式适应并满足了工业化时期的经济社会进展和生产组织方式的要求,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迅猛进展,“学系制”的教学组织方式则遭遇了挑战。面对经济社会的进展要求,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广泛采纳“学程制”,台湾地区对此也进行了主动的回应与积极探究。1990 年许士军提出划分“学系”与“学程”设想之后,1994 年 6 月台湾地区第七次“全国教育会议”提出了“大一大二不分系”,1996 年 2 月台湾大学的杨国枢教授在学制改革座谈会上指出,学程学生应率属于学院(college),而非学系,并依学院授予学位。2024 年,台湾地区“教育部”出台修订后的“教育部补助大学校院办理跨领域学位学程及学分学程要点修正规定”。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变化了的经济社会的挑战和新要求,台湾地区的学术界和教育实践部门均在努力推动“学程制”,成为了高校创业教育学程化的宏观背景与直接推动力量。第二,创业教育本身的特别性要求其教学组织方式学程化。创业教育虽然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被誉为毕业生所必须拥有的“第三本护照”,但其与一般专业教育存在诸多区别,要求其实行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首先,也是最为重大的区别在于,学系制下的专业教育均暗含着培育大规模的、标准化的毕业生“产品”,以符合“福特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需要。创业教育所内含的假设不再是培育“产品”,而是培育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素养的企业家,其目标导向也不再是就业,而是制造新事业以及提供就业机会。因此,创业教育对学系制的教学组织方式提出了挑战。其次,创业教育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