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享性学科基地建设之原因分析湖南大学教育科学讨论院 刘小丹摘 要:文章界定了共享性学科基地的含义,重点分析了当前高校共享性学科基地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共享 学科基地 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条件下,打破隔阂,在全校范围内乃至跨校重组优化、构建“共享性”学科大基地,以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大学的原始创新能力是教育专家们的共识,也是社会对大学学科建设模式转变的期望.本文通过对“共享性学科基地”建设的原因探讨,以期引起更多的有识之士对高校学科基地建设的进一步关注和重视。 一、共享性学科基地含义 一般来说,“学科”可以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个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学科(subj ect),另一个是就高校而言的学科(di s cip l ine)。前者是指一种科学知识分支,后者是指一种讨论分支。[1]不过,当我们立足于大学教育层面谈论“学科"时,“学科”的概念则相当宽泛。例如,当我们评估某校某一学科时,常常包括了老师的学术水平、取得的讨论成果、使用的讨论方法及设施等。再比如,国家在进行一级学科综合水平评价以及评选、考核重点学科时,其评价标准几乎都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学科方向和学科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学术沟通和跨学科合作能力,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教学、科研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馆藏量,等等.可见,学科既包含有“人”的主体要件,也有“信息”和“物"的客体要件。 根据上述对学科的初步认知,我们不妨将“学科”理解为一种融合了人、信息和物三个要件的有机的“资源共同体",这个“资源共同体”由三种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学术人员、学术信息和学术物质。[2]学术人员主要指在学科带头人领导下的专家群和学术团队(含在校讨论生);学术信息主要指科学知识及其载体(课程、教材、专著、论文、科研成果等)和信息互换平台;学术物质主要指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场所、设备、设施、手段等,是学者进行开创性教学、科研工作赖依的物质基础.这种学术物质基础,通常称之为“学科基地”,其构筑的稳固程度将直接影响“资源共同体"中其它两类资源的利用效率,即关系到学者能否充分利用学术信息制造社会价值和科研价值。高等教育实践证明,“学科基地”在人才培育、科学讨论、社会服务等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它能提供良好的讨论基础和学术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中一般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均可以称之为“学科基地"。 不过,本文要探讨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科基地",而是特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