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防震设计策略探析论文 地震区建筑结构设防与不设防,震后结果大不一样。要使工程建设真正达到能够减轻以至避开地震灾害,把握好抗震设计关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措施。文章根据实践经验和对有关资料的总结,对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设计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探讨。 地震是人类在繁衍生息、社会进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强烈地震常常以其猝不及防的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力给社会经济进展、人类生存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功能带来严重的危害。据统计,历史上各种自然灾害曾毁灭了世界各地 52 个城市,其中因地震而毁灭的城市有 27 个。地震之外的其它各种灾害,如水灾、火灾、火山喷发、风灾、沙灾、旱灾等毁灭的城市为 25 座。因此,地震占灾害总数的 52%。可见地震灾害确系“群害之首”。讨论表明,在地震中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房屋倒塌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约占 95%)。无数次的震害告诉我们,抗震设防是防备和减轻地震灾害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 另一方面,我国作为进展中国家,人口稠密,建筑物抗震能力低。因此,我国的地震灾害可谓全球之最。上个世纪,全球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数为 110 万人,其中我国就占 55 万人之多,为全球的一半。因此,粗略地说,我国的国土面积占全球的 1/14,人口占1/4,地震占 1/3,地震灾害占 1/2。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设防问题是我国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持续进展,特别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震害多发点 地震作用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复杂性,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仍保持在弹性状态,不发生破坏是很不实际的;既经济又安全的抗震设计是允许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破坏严重,但不倒塌。因此,依靠弹塑性变形消耗地震的能量是抗震设计的特点,提高结构的变形、耗能能力和整体抗震能力,防止高于设防烈度的“大震”不倒是抗震设计要达到的目标。 (一)结构层间屈服强度有明显的薄弱楼层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整体设计上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使得这些结构存在着层间屈服强度特别薄弱的楼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的薄弱层率先屈服,弹塑性变形急剧进展,并形成弹塑性变形集中的现象。如 1976 年唐山大地震中,13 层蒸吸塔框架,由于该结构楼层屈服强度分布不均匀,造成第 6 层和第 11 层的弹塑性变形集中,导致该结构 6 层以上全部倒塌。 (二)柱端与节点的破坏较为突出 框架结构的构件震害一般是梁轻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