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崩溃讨论论文 梅内姆政府发起的这项广泛的结构调整改革,在初期触发了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1989 年年底通胀率曾高达 5000%。事实上,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至 1990 年,阿根廷共发生了 7 次货币危机,每一次货币危机都伴随着严重的通胀。在 1975~1990 年的 16 年间,除 1986 年的通胀率为 90.1%外,其他年份的通胀率均在 100%以上。在长期恶性通胀的打击下,投资者对阿根廷货币已失去信心,从而导致经济的完全美元化。这成为阿根廷实行货币局制度的直接原因。1991 年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卡瓦略就任阿根廷经济部长,同年 3 月推出《自由兑换法》即货币局制度,恶性通胀因而得到控制,到1994 年通胀率降至 4%。货币局制度成为梅内姆政府新自由主义结构调整方案的重要一环。 货币局制度的政策涵义及其困境 众所周知,货币局制度有两项基本原则:一是本国货币汇率钉住一种作为基准的外国货币,二是所发行的货币保证完全以外汇储备作后盾。货币局制度的优势主要在于相对稳定的汇率有助于稳定投资者的信心,保持国际贸易的稳定进展。另外,一些通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则通过实行货币局制度来控制居高不下的恶性通胀,稳定币值,恢复经济。但与中央银行制度相比,货币局制度有其自身的不足。一是政府不能控制货币发行量和利率,利率由基准货币发行国制定,货币总量取决于收支平衡及银行体系中的货币乘数。因此,在制定货币信贷政策方面,货币局制度的自由度要比中央银行制度小得多。二是政府不能利用汇率来调整外来因素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如进口价格的上涨,资本流通的转移等),而只能调整国内的一些实际经济变量(如工资、商品价格等),从而造成经济的波动。三是正统的货币局制度不会像传统的中央银行制度那样,通过向政府和商业银行借款发放货币,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阿根廷的《自由兑换法》把汇率固定为 1 比索兑换 1 美元,中央银行用外汇、黄金和其他外国证券担保每 1 比索的发行,保证两种货币可自由兑换。因此,这是一种严格的货币局制度。《自由兑换法》的实施抑制了恶性通胀,稳定了阿根廷经济,投资和贸易的持续增加实现了 1991~1994 年的经济连续增长。阿根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年均-1.2%增至 20 世纪 90 年代的年均 4%以上。然而,货币局制度本身的弊病不久就受到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挑战,使阿根廷经济陷入困境。 从外部看,国际环境的持续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