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中国化思考 阿拉伯文书法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艺术领域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文书法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进入中华大地,融入中国社会。之后,阿拉伯文书法与中国文化相互渗透,融会进展,经过长期的演化,逐渐形成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 习近平主席对 2024 年在成都举办的第四届“阿拉伯艺术节”表示热烈祝贺。他说:“中阿双方共同在华举办涉及图书、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塑、诗歌、美食、服饰、摄影和汉学等领域的精彩活动,对增进中阿双方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① 1954 年,我从遥远的鸭绿江边来到北京,进入北京回民学院阿文专修班学习,后转到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继续深造。前后历经十余载,曾受到老一辈名师达浦生、马松亭、庞士谦、张秉铎、马继高、金茂荃、马维芝以及埃及教授查然、拉蒂夫等人的教育,全面学习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伊斯兰教的重要内容,从而奠定了我从事伊斯兰文化工作的基础,并从此与阿拉伯文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 1965 年开始,我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就职。在长达 40 余年的工作中,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我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阿拉伯文书法,如参加中外阿拉伯文书法的各种竞赛、展览、评审、研讨会,以及应邀为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和北京、宁夏、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等地相关院校讲授阿拉伯文书法。通过这些活动,我获益匪浅,对阿拉伯书法的认识与了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进一步激励我学习、传承阿拉伯书法的雄心壮志。多年的实践与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运用阿拉伯文书法,既要真正领悟其精神含义,又要熟练掌握其功能技艺。欲达此目的,就必须在书法专业知识方面下功夫。 一、了解书法历史,关注进展实践 公元七世纪以前,阿拉伯民族的语言并不法律规范,方言、土语遍布八方。后受半岛北部纳伯特语言文字的影响,逐渐形成统一的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字。与此同时,受伊斯兰教传播书写《古兰经》的影响,阿拉伯书法也随之逐渐形成。据记载,当时已有两种不同的书法体系在半岛盛行,即南部书法,史称棱角体,被认为是阿拉伯文字的正宗字体;北部书法,史称盘曲体,即早期的纳斯赫体。到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爱国爱教景象,阿拉伯书法体也从几种进展到近百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书体有纳斯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