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板 促平衡 提水平率先建成城乡居民共享的全面小康之市——关于长沙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调查与思考省委常委、市委书记 易炼红(2024 年 12 月 30 日)到 2024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其中之一。省委、省政府结合湖南实际,就分类指导建小康、率先在中部地区实现全面小康进行了科学部署,并对长沙提出“六个走在前列”的要求,包括在共建共享全面小康中走在全省和全国省会城市前列。长沙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创新进展,以实际行动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何根据省会城市的进展定位和态势,抓好攻难点、补短板、促平衡等工作,追求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全面小康?这是我 5 月份来长沙工作后反复思考的问题。半年多来,我带着这些问题深化 9 个区县(市)、40 多个市直部门和园区,深化岳麓区万宝山社区、宁乡县巷子口镇黄鹤村、长沙县果园镇双河村等基层村组社区,深化企业和项目一线,问计、问需、问策于广阔干部群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之市,必须以强力实施“三倍”为支撑在一系列调研中,干部群众与我谈得最多、议得最多、反映得最多的是进展,最强烈的愿望和最迫切的希望是如何把长沙进展得更好更快一些,把全市城乡建设得更加宜居宜业宜游一些,在更高水准上实现全面小康的共建共享。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展,人民群众不仅对就业、社保、看病、上学、住房等有着强烈需求,而且对民主权利、公平正义、生态环境、社会安全、公共服务等有着更高追求。如何根据省委、省政府给长沙提出的 2024 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的时间表,顺应人民群众对小康生活的殷切期望和朴素向往,找到支撑点,画出路线图,非常现实和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根据国家统计局监测全面小康 6 大类 23 项指标测算,2024 年长沙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了 96.4%,看起来似乎胸有成竹、水到渠成。但细细盘算长沙的“家底”,审视全国省会城市的进展水平,形势并不乐观。一是产业实力不够强。工业存在工程机械一业独大的局面,抗风险能力不足,今年出现了工程机械-9%增长的局面。我在长沙高新区调研时了解到,由于中联重科遇到需求萎缩的影响,“减收” 200 亿元,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等产业虽然有所增长,但“四升”抵不了“一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偏低,与广州、杭州、成都、武汉、南京等省会城市相比,差距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