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所谓问题行为,也就是行为问题或者是行为上的困扰现象,它的含义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不利的异常行为现象。这些不同于正常行为的现象经常出现在孩子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并且这种行为会对儿童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同时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造成恶性影响,严重的还可能会引起精神上问题。笔者在实习期间观察到年龄段不同的孩子或多或少有问题行为。例如说谎、避免惩罚、及逃避责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制造噪音或表现激烈,他们通过这些异常行为来吸引他人的关注,渴望得到爱护。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始于1928 年,威克漫(E.K.Wakeman)将这一现象提出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使更多的专家学者也投入了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也因此得到了很多重要结论。20 世纪 80 年代,问题行为开始在我国也开始备受重视起来,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总结上,大多数学者对问题行为的检出率、问题行为概念、类型、发展和机制、以及它的发展状况、相关解决措施等方面开展了探索。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我国的专家学者并没有局限于孩童,对于青少年也进行了相关研究,甚至还对一些特殊群体像留守儿童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患有问题行为的孩子不在少数,在成长过程中发生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较高。忻仁娥和郭茹分别在 1992 年和 2012 年提供了更加详细的数据,数据显示在我国儿童问题行为调查中,4-16 岁的孩子患有相关问题的比例是 10.81%~15.16%[1]。长沙市 3-5 岁的孩子们患有该种行为的比例是 20.4%[2]。针对多种数据的提供和对数据的详细分析可以发现在经济水平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下,这种行为现象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种现象严重影响着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和融入社会的进程。祖父母教养下的隔代教育在我国十分常见。而这种隔代教育与儿童的早期行为问题息息相关,通过调查可得在隔代养育下孩童出现该种现象的可能性更高。相关专家学者也指出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在成长发展即不断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不适应[3]。祖父母对隔代儿的态度,容易出现两极状况.其一是有补偿心理而流於溺爱,用物质来满足孩子;另外则是被迫照顾,孩子容易产生被抛弃感. 两者都不是合宜的教养模式,爱护孩子本没有错,但过分溺爱孩子的行为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后续发展,它会使孩子太过于自我,并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带到日常的生活交际中去,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社交,也不利于孩子形成善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