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和《天龙八部》义的比较摘 要通过对义的阐释,并以此分析研究义在两部小说中的内涵与发展。 将义放置在集团政治、江湖社会的视野下,讨论义对其产生的作用及影响,以求证两部小说的共同性。并从典型人物身上所展现的的义在不同的环境下,与忠、仁、等结合上的不同地位,评价义在两部小说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性质和局限性。关键词:三国演义;水浒传;义;比较前言结义起源于三国时期的“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生死与共兄弟的典故,从而受人们崇拜和效仿。于是便形成了一种中国民间特有的异姓同年人结为兄弟姐妹的形式。这种形式建立在志趣相投,性格相近且相互投缘的基础之上,在形成这种兄弟姐妹般的关系后,在生活中相互帮扶,遇事共同承担。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具有人文色彩的礼仪习俗。这是友情的进一步发展与社会关系多样化的一种交叉,并夹杂着儒家思想对“义”的崇尚,将之融合于亲情与友情之间,从而使这种友情升华过渡为亲情的特殊社会人际关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们思想的进步等因素,它的形式、内容以及作用也产生了不同,这种社会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也愈益复杂而密切。而《三国演义》与《天龙八部》中的“义”从传统义的内涵上来讲基本上是相同的,但由于两部小说所设置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生活的历史时代以及创作环境等诸多因素上的差异性,使“义”这一概念在这两部小说中的呈现也略有不同。本文试从两部小说中义的表现、性质及其异同作一比较分析。一两部小说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都有以义为介形成的团体,并以此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其中义所发挥的作用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一)、义的核心内容趋近相同。两部小说对于义最根本的一是对友谊的忠诚,这种友谊超越了个人功利,甚至于超越了个人的生死。《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三兄弟自始至终都践行着最初的桃园誓约。“关云长挂印封金,“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其“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即使身陷曹操营下,也不为美女金玉、高官厚禄所动,誓与刘备生死与共。就算是莽撞的张飞,桃园大义也牢牢扎根于其心中。当关羽得知刘备行踪后离开曹营,千里迢迢历尽艰辛赶到古城相会时,“只见张飞圆睁双眼,倒竖虎须,吼声如雷,挥矛望关公便搠。”张飞这样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他认为关羽“背了兄长,降了曹操,封侯赐爵”【1】,是背信弃义之人,“今又来赚我,我今与你拼个死活!”【1】 直至二嫂关羽尽诉前前后后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