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艺术赏析【摘要】《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从绘画艺术还是从历史角度来看,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原作曾为北宋宣和内府收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堪称国之瑰宝,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关键词】《清明上河图》;绘画;历史《清明上河图》绢本,长 528.7 厘米,宽 24.8 厘米,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它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和社会生活风貌,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清明上河图》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它真实的记录了北宋汴京的风土人情,在作品中描绘了八百一十五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对研究当时的经济、建筑、服装、商业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一、时代的缩影《清明上河图》无论就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它所描绘的包罗万象的内容,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水准,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宋代,尤其是北宋,是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宋代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当时的绘画艺术开拓了新的创作领域,丰富的市井生活内容成为画家们描绘的新题材。于是,一支以善画市井居民日常生活,融人物、山水、花鸟于一体的市肆风俗画队伍应运而生,在这支创作队伍中,有北宋著名画家燕文贵、高元亨、王居正、叶仁和南宋著名画家萧照、刘松年、苏汉臣、李嵩、朱锐等,以及一大批佚名的民间画工。当然,其中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张择端,而作品是《清明上河图》。市肆风俗画反映了当时城市的社会面貌,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迎合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因而受到群众欢迎,也逐步得到宫廷统治者的认可和赏识。我国绘画艺术到了唐代,无论人物、山水、花鸟,都具有了相当高的水平,但表现人物画的题材大都以宗教、皇室、贵族、士大夫、仕女为主,很少反映劳苦大众和社会活动场面。到了宋代,绘画逐渐面向社会,走向生活。因此,此时期的市肆风俗画及其经典作品《清明上河图》的产生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清明上河图》从构思、创作到成品,倾注了作者张择端的极大心血。在这幅作品中,作者将现实主义创作思维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相结合,采用长卷式构图,运用散点透视方法,使画面容量大,便于刻画复杂的事物,还使画面包容一种戏剧性的变化,使人在“窄窄画幅”中如阅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