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两办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根系文化,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目前省内外民众对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国际社会对河南的整体认识又十分零碎和固化,河南民俗文化资源外译效果不佳。因此,本文试对河南民俗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对翻译河南民俗文化提出尝试性建议,旨在助力中原文化“走出去”,讲好河南故事,提高国内外对河南文化的认同感。关键词:“翻译河南”;民俗文化资源;梳理;外译策略1. 引言作为一种最基层、最本土的文化事象,民俗文化能最直观、最真实反映某一地区的历史韵味和价值取向。河南作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核心发祥地,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根基十分深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人通过不断的劳作和勤劳的生产生活,形成了很多风尚和习俗,代代相传,形成了特色鲜明、极具地方色彩、影响广泛的河南民俗文化。河南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贴近人民生活,蕴含的精神风貌和民族力量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无限的魅力,最能反映河南文化特点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对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学者朱晓翔(2011:69-70)和张静(2016:133-134)研究了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王卫波(2014:71-77)从传播学角度分别探析了河南民俗文化传播特点及影响;海晓迪(2014:1-24)研究了对外交流中的现代河南民俗文化。国际学者对河南民俗研究很少,但视角比较新颖。如罗宾·克拉克等人(2006)以河南仰韶文化时期彩陶的装饰涂层为例探析艺术作品中锐钛矿的拉曼光谱是否可以用于约会;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邦莫(2017)从地质考古学视角解释陶瓷产地河南伊洛河盆地的二里头遗址的陶瓷的功利主义生产性。但从“翻译河南”角度研究河南民俗文化资源外译策略的十分少见。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对内认同和对外传播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并未得到相关学者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试对河南民俗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希望能加强国内外民众对河南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为翻译人员提供较为全面的河南民俗文化外译资源,并对翻译河南民俗文化提出尝试性建议,旨在助力中原文化“走出去”,讲好河南故事,提高国内外对河南文化的认同感。2. 对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梳理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