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中译本解读中西文化差异摘要:英国作家笛福(1660-1731)的《鲁滨逊漂流记》(1719)被誉为西方社会除《圣经》外流传最广的一部文学作品。就一般特点,《香滨进漂流记》(以下简称《漂流记》)属于冒险小说,而其不朽的生命力却表明,它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胃险小说”的普通涵义。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角度进行阐述。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笛福;文化1719 年,笛福发表了《鲁滨逊漂流记》。小说以第一人称和日记、回忆等写作手法,开创了18 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先河。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即文学创作/要自然,要真实 0。笛福把鲁滨逊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和主人公来加以描写和歌颂:用日常的生活语言、真实而自然的表现方式来描写一个英雄。笛福曾这样评论鲁滨逊:形象为不安于现状,勇于行动,勇于追求,不畏艰险,按照现代文明的模式,开辟新天地的创造者。这段离奇的故事,当时假托番滨逊回忆录的名义出版,立即引直起强烈的社会反应。这不仅是因为作者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更主要是由于鲁滨逊的故事适应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冒险事业的需要。为了探寻新的土地,新的原料来源和新的市场,新兴资产阶级需要这种大胆开拓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来支持他们作种种危险的旅行。笛福作为具有新兴资产阶级意识的作家,在作品中把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大力提倡的人性本体发挥到了极致。人的勤劳,智慧,勇敢,毅力和创造才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笛福深信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有力量战胜环境,征服自然,并获得他希望向生活索取的一切。但同时,循着作者的思路,普滨逊也日渐体现出为小资产者的一面,无论是面对人或物,明确的所有权观念往往是鲁滨逊脑子里首先出现的东西。他发现荒岛后,自命为这块领地的“总督,’;在救了土人星期五后,最先教给他的英语词汇是“主人”;当西班牙船靠岸时,他要捍卫的是自己对小岛的所有权,等等。这是资产阶级的理性精神,它已经成为主宰鲁滨逊思想行为的一种本能,也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当时西方社会对物质财富的普通看法。当时出版这部小说时,是以鲁滨逊回忆录的方式出版的,小说已出版立即引起强烈反响。1 西方文化的体现《漂流记》成书于 17 世纪末,18 世纪初。此时的资产阶级作为欧洲的革命因素还是一个富有生气的进步的革命阶级。为了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进一步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发起了两声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运动。第一次是 14-16 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其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便是古希腊的“人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