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与区域经协调发展综述1、 前言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将经济增长与制度配给的长远目标有效地匹配,进一步拓展区域制度供给的创新,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转型升级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确定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体现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很强,是保持“双中高”即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必然要求和行动指南。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必由之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相邻、文化相通、经济相融的行政区域经过长期发展,自然形成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经济区域。如我国的京津冀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等。在全球经济发展日趋一体化的当代,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己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要素活力的释放,使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供给侧改革概念表明宏观经济政策思路的新认知也指明了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和着力点。围绕“供给侧改革”,提供了解读中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前景的新角度。而回顾“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探索和相关先行经验,对照中国经济的现状,就能更清晰地把握“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内在逻辑和推进领域,加深这一改革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1.1 研究背景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基于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的低增长困境、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下行态势、供需结构的失衡与错配,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单纯的需求侧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普遍不理想的经济情形而提出的。主要的经济背景体现为:从国际经济背景来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等国采取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试图以单纯的宏观需求调控措施刺激经济复苏。但是,这种单一的需求刺激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_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_市场需求低迷的经济颓势并未得到改善。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这种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的困境源于主要经济体缺乏内在的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增长依靠要素投入的时代已经过去,保持中高速增长必须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上做文章,依赖于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许多地区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资源和产业,如果发挥这些地区的辐射作用,那么就会在区域内形成相对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协作。从国内经济背景来看,尽管 2009 年实施的大规模投资计划有效克服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冲击,但是自 2016 以来国民经济增速持续波动下行,以往的高速增长态势逐步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