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与《朗读者》主人公人性的自我觉醒【摘要】托尔斯泰晚年创作了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复活》,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顶峰。在作品中,托尔斯泰运用结构学对男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了准确的把握,将其内心的活动与身体的活动相结合,并将其作为了这部作品单一而厚重的主线进行叙事。而《朗读者》是施林克的著名作品,这部作品充满了历史意识。施林克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本意是要逃脱历史的束缚,但是在创作中却不自觉地再次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在作品中,历史与现实发生了巨大的碰撞,在历史面前,人物要在“逃脱”和“承担”中纠缠难决,作品还表达了现实对历史的承担、现实与历史的共处以及在历史的夹缝中,人应该怎样生存的观点。本文将对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人性的自我觉醒进行深入分析。【关键词】《复活》;《朗读者》;觉醒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塑造了一个年轻的罪人形象,他将一个老年圣哲的灵魂放在了主人公涅赫留朵夫的身上。涅赫留朵夫曾经是一个恶棍,是一个典型的浪荡公子,但是后来却自我忏悔,改过自新,在这个痛苦的道德完善过程中完成了精神的“复活”。同样《朗读者》中,主人公也是在面对历史的“逃脱”和“承担”中实现了人性的觉醒,实现了“复活”。一、《复活》中,主人公的复活之路 曾有学者评价说《复活》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代表。这种评论不无道理,因为聂赫留朵夫的形象代表了党是俄国社会的贵族,这是一群从小生活在上流社会,养尊处优的人。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展现了这样一个阶层的人们的成长经历和社会阅历。所以,主人公的忏悔以及人生的转变,也正是这个贵族阶层所经历的人生,所应有的社会经历。聂赫留朵夫虽然出身贵族,但是大学期间,他曾经是有着满腔热情和高尚思想的人,他认为这个社会中应该存在“正义”,他甚至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农民,以追求心目中的理想。年轻时期,这位主人公充满了进步的思想,带着一身的“正气”,由此可见,他后来的罪恶并不是来源于他的本性,并不是他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年轻时期,聂赫留朵夫喜欢上了姑妈家的马斯洛娃,他也曾真诚地对待这份感情,那时候的他还没有那些贵族的习气,还没有那么多的恶习,而是充满爱心与真诚。但是几年的军旅生涯完全改变了他,在参军几年后他再次来到姑妈家时,他已经成了作品中那个贵族阶层的代表,内心充满了私欲和利己主义。就连几年前他真诚面对的爱情也变得面目全非,他甚至对曾经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