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 个人传播的个性化及其社会影响DV 是自由的化身,它以“边缘”、“民间”的身份获得了进入主流媒体的权利,并以反抗霸权的姿态来分享话语权利。为了在现有的影像传播体制内与主流意识形态更加的协调,DV 传播者应该尝试行为类型模式的调整,从主要是个体主观要求指向型行为转向理想行为,即个体主观要求与社会规矩及共有意义认同指向型的行为。当然,我们必须注意保护 DV 影像的独立性,防止其沦为媒体影像的附庸。在 20 世纪 80 年代,DV 传播实际上已经在中国出现,只不过那时科技还不够成熟和完善,经济的发达程度也还不能使大众在解决温饱之后顾及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和精神享受,DV 只是少数富人手中的玩物、专业人士的高档设备。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受众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DV 迅速一种昂贵的电影电视从业人员专业器材,而迅速成为普通人有能力购买和使用的摄像工具。其个性化传播的特征顺应了人们在这越来越不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的需求而迅速兴起。出自[DV乌托邦”的幻灭” 柏清 罗锐] 据有关方面的数据统计:2003 年 DV 在我国的增长率是 35%;2004 年是 50%;2005 年是 59%;2006 年将达到65%以上。这就是今天的 DV,这就是 DV 在中国传播的结果。 DV 传播的渠道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在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中传播,另一部分在校园、酒吧、小区等一些公共场所传播。如果分界的话,2000 年以前主要在酒吧、小区和专业学校(中国传媒大学 电影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中传播。近几年 DV 则大步走向媒体。影视媒介是目前 DV 传播中最有效也是最权威的渠道,它将DV 传播从人际传播推向了大众传播。每年都有大量的 DV 作品在各种各样的作品展示中从地下浮到地上,大量的业余DV 爱好者也从未名变成有名。像最早开办 DV 影像栏目《家庭录像》的北京电视台,曾经月收 DV 作品上百部。后来凤凰卫视的《DV 新世代》,上海电视台的《DV365》,江西电视台的《多彩 DV》等等都曾创造过“收视率的奇迹”。更使人们欣慰的是,全国使用 DV 影像开办栏目的电视台已经达到了一百多家。像浙江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都创造了“神化”般的收视率。 今天,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网络也成了 DV 传播的一个主要渠道。2002年初,一个以写实主义的手法讲述清华校园夜谈生活的 DV 短剧,《清华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