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腾的定位和市场运作 我们看到很多批判意见的假设,是从一汽或者一汽大众的角度来说的。我们想提醒大家注意,在一汽大众这个合资公司里,不是一汽说了算,是大众说了算。这句话很刺耳,但是必须承认,我们的企业的战略控制,PK 不过人家跨国公司。 假如从大众的整个中国市场来看,迈腾的定位没有问题。为什么这么说,现在大众,包括奥迪和斯柯达的产品,假如再加上进口的款式,覆盖了几乎所有的细分市场,除了利润比较薄的地方。好,迈腾不能在底盘上更好,技术含量再高,不能和自家的 A4 竞争;迈腾也没有必要做得块头更大,因为没有必要和自家的上海帕萨特竞争。 我们注意,B5 和 B6,在中国分别叫帕萨特和迈腾的销量,假如加起来,可能是中级轿车市场上市场分额最大的。这里,还没有把,更老的桑塔那爷爷算进去(还卖得挺好,包括 2000)。从大众来说,迈腾不能加长,要定位为“同级别中最好的,自己驾驶的主流量产中级轿车”!一汽不同意这么说,但是,我们信任,大众汽车是这么想,子公司拧不过控股股东,这是规矩。 我们想我这样说,大家都容易理解我的观点,但你会为一汽大众叫冤,因为中国人喜爱块头大点的车子,大众把这个机会给了上海大众,有点偏心眼。 我们不认为不完全如此,我们认为迈腾的推广,很成问题,而且是看上去策略性的有问题。一汽大众不服气,老想拿迈腾和帕萨特领驭 PK,老想替代帕萨特领驭的商务车位置。这是一汽大众心有杂念。 原来帕萨特在欧洲就是家庭用车,我们在欧洲本土见过,比上海大众生产的短。上海大众在九十年代末引进帕萨特 B5 的时候,做了个加长的决策,实践证明这个决策是明智的。我们认为,根本问题不在加长,而是一个产品,在离开本土的市场,假如想成功的话,要把自己的产品文化在目标市场演绎出本土化的产品文化来。所以帕萨特保留了大众的高品质,在中国加入了“处级官车”的元素,很成功。但是,这个牌 B5 打过了,B6 再打,就不叫“长江后浪推前浪”了。 在帕萨特 B5 引进到中国的 10 年后,这十年,中国社会文化也在发生变化,虽然“面子问题”仍然是我们同胞们选择车很重要的因素,但是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差异越来越明显了。我们要注意到甲壳虫在中国市场很成功,这个底盘和动力还不如宝来的车,凭一个卡通的脸打动了很多 MM,假如甲壳虫卖 QQ 的价钱,那 QQ 就不存在了。所以,迈腾作为大众的主流车,演绎大众的品牌文化的同时,还要有自己的元素。 很明显,一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