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核保体系建设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近几年,虽然车险核保日益得到重视,但由于理论讨论与实践探究都相对滞后,经营理念尚未转变等原因,导致核保水平仍不高,有待进一步加强。核保贯穿从受理投保到保单终止的车险业务流程的始终,是业务流程的核心,是经营管理的重点,必须在制度、技术、手段、管理、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重新审视并全面构建车险核保体系。 近几年,随着保险人效益观念和风险控制意识的增强,车险核保日益受到重视,保险人在核保意识、制度建设、岗位设置、人员培训、流程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较大进步。但总体而言,目前车险核保水平仍不高,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有待进一步完善、加强。车险市场化改革对核保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核保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契机,保险人若要真正提高车险经营管理水平,必须重新审视并全面构建科学、系统、完善的车险核保体系。 一、车险核保的现状 (一)形式大于内容,效果不理想。一是在具体操作中存在应付心理。目前,核保通常被作为业务流程的一个必经环节,并在电脑程序上进行限制,未经核保或核保未通过则不能出单。其本意是让基层公司重视核保工作,增强其核保及风险控制意识。但实务中存在单纯执行操作规程,为了能出单而核保的心理,并未严格、仔细进行风险的审核、评估,使核保这一流程本身大于核保的内容和效果。二是在内容上核保实际上只是复核。目前核保一般只是对保险单内容进行审核,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承保操作的复核,风险识别、评估、选择的成分很少。三是在方法上仅是对保单要素的书面审核,核保人员对标的状况和风险水平不能全面掌握,主要依据保单中基本的要素信息及个人的主观经验和感觉进行风险评估。四是流程上对核保工作设定不同权限,层层审批,带有公文流转色彩。作为管理者的有些上级审批人员对核保工作并不精通,甚至可能对业务都不熟悉,既影响了核保效果,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标准化程度低。一是核保标准粗放,不够具体、明确,具体核保操作依据不清楚。二是核保标准单一,针对性不强,未根据险种、险别、车种、客户群体以及新保、续保等不同情况和业务类型进行细化,无法满足市场化改革后车险差异化经营、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三是核保中的主观因素较大,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法律规范化程度低,不同的核保人员对同一业务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三)专业性不强。一是部分公司未设立专门的核保岗位和人员,或虽已设立,但核保人员的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