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反乌托邦文学研究一、选题: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0 世纪反乌托邦文学作品主要有《我们》(扎米亚京著)、《美丽新世界》(赫胥黎著)、《1984》《动物农场》(奥威尔著)、《华氏 451 度》(布莱德伯里著)、《1985》(久尔吉著)、《2017》(奥尔加、斯拉夫尼科娃著)。《我们》描述了一个极权社会,假借生活在未来世界中的一个模范公民之口,描述了一个高度数字化采用集中统一管理的联众国中各色人等的生活和心态。其他反乌托邦文学作品,同样虚拟了一个极度极权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处于高度集权控制之下,思想不自由,从而讽刺了未来乌托邦的理想生活处境。因此这种类型的小说,被看做是政治寓言小说、幻想小说。当今对 20 世纪反乌托邦文学研究,数量有限。无论是我国还是外国研究学者,对反乌托邦文学研究局限在狭隘的政治层面,同时成为了宣扬政治意识形态的一种工具。在国外不少学者将一些反乌托邦作品,理解为“科幻小说”,威尔斯在《世界史纲》中,把这些反乌托邦作品视为科学的、有计划的未来优越的信仰和对科学进步的某些方面所固有的反人性倾向的揭示。阿格诺索夫主编的《20 世纪俄罗斯文学》,将苏联时期的文学作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讴歌政治的形式,一种是以小说的形式反讽。在作品中,阿格诺索夫承认了《我们》是一部反乌托邦作品。国外研究学者在研究 20 世纪反乌托邦文学的路径上,把苏维埃俄罗斯文学与其所处的政治环境结合在一起,由此而判定在 20 世纪反乌托邦文学的研究中,文学作品成为了现实社会的映射,其研究层面停留在政治层次。特里 伊格尔顿(英)的《后现代主义幻象》则把反乌托邦作品视为一种抽象的概念,这种概念集中在某个意识形态的国家之中,其实 20 世纪反乌托邦作品并非只是针对某一种意识形态的社会,而是关心人类发展的未来和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这种问题是具有通用性质的。王蒙的《反面乌托邦的启示》则从一个侧面对未来的社会进行了一种想象。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全面挖掘 20 世纪反乌托邦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依然处于真空状态。从实用主义来考量,反乌托邦文学作品对于当今社会依旧拥有警示意义,这种意义不仅仅只针对某种意识形态的国家,同样适用于不同体制下的国家。(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1、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均把 20 世纪反乌托邦文学视为政治寓言故事,从作品深层次角度来考虑,无论是《我们》、《美丽新世界》还是《1984》、《动物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