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本 会 计 前 沿学习目标:了解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理解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掌握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程序,理解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理解质量和质量成本的基本概念,掌握质量成本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方法和程序;理解环境成本的概念与内容,掌握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法和程序。 【重要概念】资源 作业 作业成本 成本动因、质量成本 环境成本 第一节 作 业 成 本 法一 、 作 业 成 本 法 及 其 产 生 背 景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基础,对各种主要间接费用采纳不同的分配标准或分配率,分配到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服务、顾客等)上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可以简单理解为:是在前述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基础上,对间接费用(制造费用)分配进行精确化改进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对作业成本的讨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 科勒(Eric Kohler) 教授于1941年提出的“作业会计”(Activity-Based Accounting或Activity Accounting)。20世纪80年代末,以美国会计学家罗宾. 库珀(Robin Cooper)为代表的会计学者,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提炼、讨论和推广。随后,在西方国家的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知道,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相关、可靠的成本信息。提供高质量的成本信息,是成本会计人员追求的首要目标和责任。如何保证成本信息精确性,取决于成本计算方法。无论企业采纳何种成本计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定额法,作业成本法等),我们可以将成本计算过程分为两个基本环节:成本归集(cost accumulation)和成本分配(cost allocation )。“成本归集”取决于成本对象(cost objective )。而成本对象(如制造业中的品种、批别、类别、步骤等)又取决于管理者的要求,不是成本会计人员所能决定的,对成本计算来说可以视为既定的因素。“成本分配”则取决于发生的这种资源耗费是否能直接计入到成本对象上。能够直接地计入成本计算对象的资源耗费,我们称之为“直接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这一类成本可以直接计入到成本计算对象上,不需要选择分配标准(或基础)分配计入。因此,这部分的成本信息是客观准确的。对于不能直接计入到成本计算对象上的耗费,我们称之为“间接成本”,如同制造企业中制造费用。由于间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