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厦门台资企业的基本情况1厦门以其独特的历史、人文和区位优势,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自 80 年代中期引进第一家台资企业,二十多年来,厦门已逐渐成为台资在大陆的主要落脚点之一。现在,厦门台企发展势头良好,厦台交流互利双赢,更有力推动了厦门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截止 2008 年底,厦门累计引进台资企业 3315 家,合同台资累计 93.01 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累计 63.07 亿美元;2008年全年新批台资(含第三地转投资)项目 132 个,合同台资4.96 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 7.17 亿美元。台湾百大企业中,已有近 20 家在厦门投资,尤其是台湾光电领头企业,已有友达、华映、晶电、东元等多家企业落户于此,目前在谈的还有LED、TFT—LLD、太阳能领域的若干重要企业。据统计,台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厦门市工业总产值的 40%,进口额占全市进口总额的 70%,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 50%。(一)厦门台资企业的发展过程台资企业在厦门从落户、生根到茁壮成长,经历了一个量的累积与质的飞跃的过程,从发展顺序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 资料来源:根据厦门市台办提供的资料整理1.初期试探阶段(1984—1987 年)初期,台资企业主要采取通过第三地的迂回方式在厦投资规模有限,主要集中在厦门岛内的湖里工业区,主要投向产业是服装、小家电、轻工制品,基本属于劳力密集型加工产业,而且投资行为具有明显的短期性。至 1987 年止,厦门台资项目累计只有 19 项,累计投资 1935 万美元,单项投资规模约 100万美元左右。2.中期扩展阶段(1988—1996 年)80 年代中期,以台湾当局放宽外汇管制和开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为契机,越来越多的台商开始直接以台湾企业法人的身份到厦从事投资活动,企业的分布从湖里工业区扩散到全岛,并向岛外延伸。许多厂商把厦门做为加工出口基地,不断以“台湾接单、厦门生产、香港转口、海外销售”的模式实现资本运转,并逐渐由劳动密集型扩展到资本与技术密集型,房地产开发、园区建设等成为投资热点,投资行为趋向长期化1992 年,台商投资步入新高潮,当年新增投资项目 168 项,协议金额 3.12 亿美元;翌年更增至 258 项,达到创纪录的 5.28亿美元。3.近期调整阶段(1997—至今)90 年代中期以来,台商投资大陆区域扩大化,形成了“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企业群,并逐步向环渤海湾区域扩展,1997-2007 年台商在厦每年投资金额在 2 亿美元之间摆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