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青年老师职业认同的培育 摘要:青年老师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事业的有生力量,但该群体优缺点并存。其缺点有多种表象,主要原因是缺乏职业认同感,解决职业认同缺失的对策,应从青年老师自身和职业环境两方面入手,完善青年老师的从业环境及个体自觉是高校青年老师职业认同的基础,最终使其职业满意度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 关键词:高校教育;青年老师;职业认同 2024 年 5 月 4 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教党[2024]12 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老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青年老师是高校老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更是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生力军。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老师群体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老师职业教育,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育德智体美全面进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当前高校青年老师职业认同现状 一般而论,青年老师是指高校学生(本科生和讨论生)毕业后加入老师群体,其年龄一般在 40 岁以下。事实上,青年老师刚走出校门,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更有效,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这是该群体特有的优势。但同时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令人忧虑。一些青年老师深受社会盛行的个人主义、有用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缺乏奉献精神,把等价交换运用到人际交往、教学工作中,只授业而忽略传道解惑,没有把教书育人看成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职业认同感缺失,害怕承担责任,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喜爱搁置问题或者推卸责任;只看重实际的利益,而忽视职业责任,没有把“教书育人”放在首要位置;在课堂上更没有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正确的行为去感染学生。“重科研、轻教学”是青年老师存在的另一大弊病,认为教学是本职工作,但科研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因此往往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或项目课题上,教学态度、备课均程度不同的存在问题。当然,所谓的重科研也是相对而言,还有部分青年老师在科研上重数量、轻质量,表面上热喧闹闹,实际上是粗制滥造。[1]从心理学角度讲,存在极端心理,要么得过且过,要么自我要求过高。这都将严重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一些老师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认识模糊,对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