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方向)专业法律规范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24 年 10 月 17 日近十年来,计算机学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对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历史上看,在计算机学科进展的早期,数学、逻辑、电子学、程序语言和程序设计是支撑学科进展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到了 20 世纪 60—70 年代,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编译技术、操作系统、程序设计与程序语言、数据库系统原理等成为学科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并行与分布计算、网络技术、软件工程等开始成为新的学科内容,突破了计算机学科原有的专业设置框架,逐渐形成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专业之下分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等多个专业方向的新格局。本法律规范分为五个部分:一、历史、现状及进展方向;二、培育目标与规格;三、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四、办学条件;五、主要参考指标。第三部分的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仅阐明了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的总体描述与指导原则,详细内容见附录 1 与附录 2。在历史、现状及进展方向这部分中,法律规范从整个专业,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而没有局限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内。一、历史、现状及进展方向1. 主干学科概况 计算机科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最早出现的学科。从 1956 我国高校开办“计算装置与仪器”专业算起,到现在采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称谓,计算机专业教育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 50 年的历程。(1) 进展初期(1956—1977 年)1956 年,国务院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进展规划,即《1956—1967 年十二年科学技术进展远景规划》。这个规划除确定了 56 项重大讨论任务以外,还确定了进展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等 6 项紧急措施,从而促使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进展第一个高潮的到来。到 1958 年,共有 15 所高校开办了计算机专业。该阶段的计算机教育有以下特点:1) 专业创始人从国外学习归来,带回计算机新技术。2) 大多实行“以任务带学科,以科研带队伍”的进展模式,人才培育面对国防和科学讨论。这一进展模式一直持续到 70 年代中期,形成了中国计算机教育进展的独特模式。3) 当时新建的计算机专业大多称为“计算装置”,强调从基本元器件开始的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大多设置在自动控制系,形成了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