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与校训整合的建构与实践余杭区仁和镇东塘中学 杨柏升 谢起来(执笔)一、课题讨论的现实背景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社会,需要高素养的人才。然而,农村初中所处的社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若把学生禁固在狭小的课堂,对学生的进展无凝是雪上加霜;教育教学的设备设施十分薄弱,严重地制约着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因而造成了开设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精心的组织与策划,缺乏有目的的系统训练,可谓有其形而无其质,这样培育出来的学生无法缩小城乡差别,更谈不上适应社会飞速进展的需要。如何通过开设综合实践课来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已成为目前农村初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初中的现有老师在长期的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学科教学需要的思维定势和教学模式,一时很难适应综合实践课教学的要求。加之综合实践课开设的历史尚短,对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规律和策略尚待进一步探究,大多数老师不知道综合实践课该怎么教,因而严重影响了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质量,使其特有的育人功效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开设综合实践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我们准备通过一年半时间探究尝试,从地方特点、学校特色、适应学生多样化进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个性进展为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与校训整合的建构与实践》为课题,以校训为切入口,以“争做学校小博士”活动为载体,打破年级,横跨学科,形成综合化的旨在培育学生竞争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校本课程,以全面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身心潜能,促进人格和谐进展。二、课题讨论的意义1、讨论的理论意义:构建适合农村初中综合实践课开设的内容、方式和操作体系等,力争形成一定的理论,为农村初中综合实践课的设置及其有效运作提供参考。2、讨论的现实意义:(1)促进老师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建设学校精良的老师队伍。通过讨论,可以促进老师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知识,达到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2)有效地防止学生流失。单一的学科知识评价,不完善的学校课程设置, 是造成学生厌学流失的主要原因。通过讨论,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设综合实践课,是学生兴趣和个性进展的需要。若能让全体学生都能一展所长,有所进展,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流失。(3)利于学校课程结构的优化,使其发挥出最佳的整体育人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