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旧时西北角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 15-1 宵宵学号:51西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垠而壮美,这是古时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感受。可是在大西北生活了 20 年的我,入眼所见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是街道宽阔,环境优美;是学校里书声琅琅,居民区欢声笑语。20 年所见,兼是大好之景;20 年所闻,甚少恶语之言。这,应该就是大西北长久以来的样子吧。然而,长江先生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却重重的打破了我根深蒂固的想法。恍然惊觉,我的生活之地竟然有过这样一段过往。原来苦难这抹深沉的色调,曾在这里这样浓墨重彩,后来之人一旦触碰,心神竟如此难安。 一:初闻,感于路艰最开始翻阅《中国的西北角》之时,感受最大的别是路途的艰辛。但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先生意识到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以后,西北地区将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可荒僻的西北地区的现状却很少为人所知。为了让宽阔读者更多的了解西北的情况,他以惊人的勇气踏上了前往西北的旅程。这次考察旅行西打敦煌,北至,全程 4000 余里,历时 10 个月,足迹遍与川、陕、青、甘、蒙等广区,其艰辛程度不言而喻。曾经有幸和家人去旅游,走的便是途经到这一条路。路上,柏油公路宽阔,两边风景优美,便不曾细想历史,只沉迷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现在细细想来,一路穿过的隧道,走过的桥梁,翻过的草地,在当时应该都是自然无比,没有太多的人工修建吧。更何况,在通往目的地时,偶遇修路,便走了最原始的公路,只容两车之宽,路面坑坑洼洼,还要不断地爬山下坡,在晚上行车之时,差点冲下山崖,让人心惊胆战。因为有过一点儿亲身经历,所以对这段路途的不容易更能感同身受。可是先是在写到新都路途的颠簸时,却玩笑般的说:“黄包车走在上面,尽管如酸秀才哼‘古文观止’一样,左右摇摆,只要小心谨慎的坐着,头碰车篷的次数总可以少些。”这样的乐观与豁达也许就是先生不畏路途旅途艰辛,坚持到底的一大原因吧!先生的乐观更表现在不顾艰辛,仍可以用和谐平静的心态去看沿途的自然风光。在白水江上源,先生写到“林树荫茂,盛暑旅行其中,气候如仲春,勒马溪边,引吭高歌,高山迥应,曾不知跋涉之劳矣”。当我们要去经历一段有意义却艰难的旅程之时,我们应当如先生,满怀乐观,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去走过这段时间。这段旅程,除了路途的艰辛,最难忍受的便应是孤独了吧。先生说:“为他们彼此用突厥语谈话,记者丝毫不解,颇有深化异域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