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体制矛盾与话语冲突 在当下中国政治传播的谱系中,电视对政治意识形态建构的核心位置,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以《新闻联播》为主的电视新闻来实现的。1982 年开始,《新闻联播》被授权比其他媒介早一天独家发布重要新闻,从而改写了电视在媒介阵营中的从属地位,今日仍然可以时常从「明天出版的人民日报社论」这种特别的新闻语式来识读政府对电视媒介的信任。收看《新闻联播》也已经内化为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尽管这个节目从到形式都已经有些脱离媒介文本符码规则的,但至今仍保持着 28.9%的年度平均收视率(2000 年),以每晚近 3 亿的收视人数,制造着世界上任何一个电视托拉斯也难以企及的神话,虽然这个神话的背后是政府强有力的支撑,但在当下中国的社会政治语境中,这种权力支撑只能进一步证明电视是政治意识形态传播核心。可以说,理解电视就是理解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理解中国的意识形态就必须理解中国电视。 电视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聚焦点,它讲述并直接参加社会中正在进行的各种力量的嬉戏。电视通过一系列媒介事件框限我们对许多社会进展中的重大的认识,对某一事件是否直播,有时甚至会被混同於官方的重视程度。媒介事件是媒介、社会、意识形态共谋的产物,媒介受市场逻辑、政治宣传、精英、大众共同,社会是转型期、国族统一、全球化等等複杂话语共同交织而成的,意识形态同样是在自身的不断变动中与各种力量冲突妥协的产物。2001 年,央视一套直播了对重庆杀人恶魔张君案宣判大会,作为正在进行的「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重要成绩,有关权力部门需要藉电视的力量加以放大来证明国家机器的力量,以此弥补该案对政权合法性所造成的损失,并对其他黑恶势力形成威慑和询唤,从而达到稳定政治的功效。电视台通过此前其他媒介的报导看到了这一案件的商业潜质,而社会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就更为複杂了,首先它迎合了「除暴安良」的基本社会心理;其次,在诸多媒体的报导中,张君已然成为一个英勇、多情的「媒介英雄」,使这一事件具有了相当可观的消费价值,有的观众则借此验证自我对社会治安、政治经济形势的推断。 另外一些指标,同样是考察电视对当下中国公众意识形态的塑形作用的有力依据:2000 年中国观众平均日收视时间达 190 分钟,比 1999 年增加 6 分钟。1 在触媒途径日趋多元化的同时,公众对电视的依赖有增无减。中国公众对於电视的体认是:不是所有真事都能「上」电视,但「上」了电视的一定是真实的。前者源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