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念转变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纵观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电影进展历程,论述这段时期中国电影观念的转变,其中主要阐述了三个方面:一是对电影本体观念的转变;二是电影创作观念的转变;三是电影市场观的转变。 【关键词】电影观念;电影本体;电影创作;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迄今为止经历了百年的进展,创作者与学者们的电影观念也在发生着重大的改变,尤其是新中国建成以后,中国的电影事业飞速进展,其间经历了几次大的转折,电影观念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电影的本体观、创作观与市场观方面的转变。 一、电影本体观的转变 电影的本体观即电影是什么的问题。这实际上是触及了中国电影观念中最关键的问题。国外尤其是欧洲国家电影界往往把电影定位为艺术,而好莱坞则把电影定位为娱乐,邵牧君先生把电影定位为“首先是一门工业,其次才是一门艺术”,雅各布斯则提出“电影有三个方面属性:一是商品,二是工艺,其次是社会力量。”[1] 1949 年,新中国刚刚建成,当时的电影由于受当时新形势的需要,大部分是取材现实,反映现实,将时代精神融入到革命历史题材之中,当时的电影可以说完全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下的宣传工具来拍摄的。如《上甘岭》、《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林则徐》、《青春之歌》、《聂耳》等影片都是如此。这批电影的目的不是面对大众的消费,而是为了满足当时政治环境的一种需求。 上述情形一直持续到第五代导演的出现。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如一股新奇的空气吹开了当时意识形态的阴云。以张艺谋、陈凯歌与田壮壮为代表的一大批电影人包括当时的电影评论界的讨论人士对电影的本体观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他们不再关注电影的意识形态性与教化作用,而是向电影的本体进军,恢复人的原来面目。从《一个到八个》开始,《黄土地》、《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等影片一步步走向世界。从偶然走向必定,从自发走向自觉,第五代导演逐渐相承一套全新的电影观:历史文化的反思、民俗风情的展示、造型观念的强化、电影符号的运用。 当第六代导演登上影坛之时,他们的电影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方面张元所走过的艺术道路颇具代表性。《过年回家》在关注边缘群体的迷惘归途中,就有了一个充当领路人的女警察;在寻找情感家园温馨沉重的氛围中,就有一个展现中国人权状况的连带主题。第六代导演表达了这样的电影观:一独特的民俗风情去猎取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