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进展规划(2024~2024 年) 为了深化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进展观,根据省委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本着我省独具特色的中药材产业,得以科学地谋划、有效地开发、有序地建设和稳步地提升,得到又好又快进展,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中药材产业进展现状 1、面积逐年扩大,品种基本稳定,产量稳步提高 甘肃是全国中药材优势主产区之一。2024 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 224.03 万亩,位列全国第一,比 2024 年新增 24.9 万亩,年均增幅达 2%;产量 40.89 万吨,比 2024年增加 10.32 万吨,年均增幅达 5%;产值 26.42 亿元,比2024 年增加 ll.36 亿元,增幅达 75%。可以看出,中药材产量、产值的增幅明显高于面积的增幅。目前,全省有 70多个县种植中药材,其中有 3 个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 20万亩,他们是“中国当归之乡”岷县、“中国黄芪之乡”陇西县和“中国党参之乡”渭源县;有 3 个县种植面积 10万亩左右,有 3 个县种植面积 5 万亩左右,有 10 个县种植面积 3—5 万亩。 甘肃有 110 种家种药材可不同程度提供商品,常见品种有 20 多种,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包括当归、党参、黄芪、红芪、甘草、大黄等传统地道品种,以及柴胡、板蓝根等优势地产品种。2024 年种植当归 34 万亩、产量 6.5万吨,党参 48 万亩、产量 6.3 万吨,黄(红)芪 37 万亩、产量 6.9 万吨,柴胡 30.5 万亩、产量 4 万吨,板蓝根 12.9 万亩、产量 2.6 万吨,甘草 5 万亩,大黄 3 万亩。同时,一批具有鲜亮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品种如款冬花、牛蒡子、羌活、黄芩、独活、红花、丹参、银杏等进展迅速,并初步形成规模生产优势。 2、优势产区基本形成,栽培技术日臻成熟甘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生态气候条件和多民族聚居特点,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逐步形成了适宜于多种类型中药材生长、特色相对明显的四大优势产区:①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秦药区,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有药月植物资源 1000 多种,主要种植红芪、纹党、大黄、黄连、半夏、天麻、杜仲、银杏等。②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西药区,有药用植物资源 200 余种,主要种植党参、黄芪、柴胡、独活、款冬花、麻黄草、黄芩、防风、百合等。③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中药藏药区,有药用植物资源 280 余种,主要种植当归、党参、黄芪、羌活、秦艽、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