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清明一词最早见于《淮南子天文训》: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这里的“清明”还是作为节气。而节日意义上的清明,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关于寒食节的来源说法不一,有周代禁火说、古代改火说、介子推说等,其中介子推的故事被提及最多。它说的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饥肠辘辘,即将一命呜呼的时刻一位叫介子推的同学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公子喝。后来晋文公上位,重赏当初陪他流亡的功臣,介子推却不邀功,带着老娘去山里隐居。重耳深感如此大的恩情,不拉他出来好好报答,简直不是人!于是派人搜山搜寻无果,又想采用放火烧山的办法,把介子推给逼出来。小推梅!是倔不出来旳结果,没掌握好火候,直接把人给烤熟了。介孑擢!粵■■■良话燕孑…??重耳后悔不已,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全国禁烟火••••••于是一脸懵逼的吃瓜群众做饭也不敢开火,只能天天吃寒食冷饭,寒食节就这么诞生了。D清明节的蜕变每年寒食节,晋国人都要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招唤介子推的灵魂,据说这也是后来清明插柳条风俗的起源。□寒食节期间,大家都很丧。不仅要提前准备好几天的熟食,天天吃冷饭,还没有冰箱保鲜,一边吃一边拉肚子。后来大家一想,过这个节反正都犹如上坟,干脆就真的开始在这个时候去扫墓祭拜,向先人哭诉自己什么也没干,为什么要受到这样的惩罚。久而久之,寒食节上坟扫墓,就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而那个时候还只是一个普通节气的清明,是冬至后的第 108 天,刚好接在寒食节的后面。这种感觉就像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迎来高考结束那一刻。人们迫不及待释放压抑已久的心情和食欲。由于寒食节实在不怎么受人待见,紧随其后的清明,便显得出类拔萃,由一个普通节气逐渐上位,成为一个全民狂欢的“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的逆袭你没有看错,到了“城会玩”的唐朝,清明已然是一个全民狂欢的“国家法定节假日”。上AIIITfl孫宛老抿3LLL4II1ITAXu-_/二杏清明家家扫墓是唐朝以后才真正流行起来的风俗。但这并没有妨碍唐朝人踏青蹦迪。反而是有了清明扫墓的风俗,人们将祭祀祖先的供品在坟前野餐,合上“寒食”的习惯。人们还将一种有香味的青艾,用石灰酶制后洗净捣碎,和上米粉与糖,蒸成艾团子,这东西后来成了清明节特有的食品。清明节一嗨上瘾,加上寒食、清明两节合并,有时候一下节奏没把握好,大家从寒食节就开始嗨了——上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