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献综述1.1 湿地研究进展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与海洋、森林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也是三大系统中生态功能最高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湿地因为其独特的生态功能(包括水源保护、污水净化和气候调节),被称为“地球之肾”[1,2]。此外, 湿地中的碳储量约占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 35%,在全球中发挥着重要碳循环作用[3]。湿地具有保障基本生态和维持水分循环的功能,尤其在保障鸟类栖息地方面的作用格外突出,鸟类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进行迁徙,同时飞越国界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湿地被视为国际性资源[4]。为了确保湿地的可持续利用, 1971 年 2 月 2 日,18 个缔约国在伊朗签订了《拉姆萨尔湿地公约》,该公约已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公约之一[5]。我国在商周时期就已经认识到湿地。当时,许多古代地理书籍,如《愚公》、《水井竹》、《徐霞客游记》等,都记录了湿地,并根据湿地的特点,给湿地起了不同的名字[6]。我国于 60 年代以沼泽的研究为出发点开始对湿地的研究 [7]。其中其中东北师范大学的沼泽教研室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的沼泽室等一些比较权威研究机构就对三江平原、长白山、大小兴安岭等地的沼泽湿地做了许多工作 [8,9]。近年来,我国对湿地的生态学研究有了较大的进步并在 1992 年 7 月 31 日正式加入《国际湿地公约》[10]。此后,国内湿地保护的研究逐渐深入,有了更多的突破。截至目前,我国已有 7 个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1]。国外 17 世纪开始了对湿地的研究,尤其是前苏联以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最先开始并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进展[12],Leland 的旅行游记被认为是最早关于湿地的著作,率先提出了沼泽是从森林演变而来的[13]。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末,西方国家较为全面的对沼泽物质来源、形成、沼泽的类型进行了研究,总结沼泽演变与分布规律,形成了较为系统科学的理论,因此这一时期被誉为湿地科学的创立期[14]。随着科技的进步,湿地学在 20 世纪进入了发展期,关于湿地的认识开始上升到更深的层次,系统与综合的研究在各国开展起来,形成其较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与方法论,将湿地提升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5]。目前,各国已认识到了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的重要性。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湿地国际 (WI) 等国际性组织各国开展多方面的湿地研究,并组织重大合作研究项目[16]。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遥感技...